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【别名】蠰、啮桑(《尔雅》),啮发(《尔雅》郭璞注),天水牛(《奇效良方》),八角儿(《纲目》)。
【出处】《本草拾遗》
【性味】①《纲目》:"有毒。" ②《本经逢原》:"甘,温,小毒。"
【功用】《纲目》:"治疟疾寒热,小儿急惊风及疗肿。箭镞入肉,去痣靥。"
【用法】内服: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【来源】为天牛科昆虫星天牛、桑天牛或其他近缘昆虫的全虫。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别名】蠰、啮桑、天蝼、啮发、天水牛、八角儿
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《本经逢原》:天牛,取治疔肿恶疮,出箭镞、竹木刺最捷,与蝼蛄不殊。如无啮桑,他树上者亦可。焙干为末,蜜调敷之。
【性味】味甘;性温;有毒
【归经】心;脾经
【功用】活血通经,散瘀止痛;解毒消肿。主血瘀经闭;痛经;跌打瘀肿;疔疮肿毒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-5只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作膏敷贴,疔疮肿毒。
【论述】《纲目》:治疟疾寒热,小儿急惊风及疔肿,箭入肉,去痣靥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沟胫天牛科动物星天牛、天牛科动物桑天牛及其近缘昆虫的全虫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or2.Apriona germari(Hope)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活动于苹果、梨、樱桃、花红、柳、白杨、桑及榆树附近。
资源分布: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