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菇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香蕈、合蕈、台蕈、台菌、雷惊蕈、戴沙、石蕈、椎蕈、香信、冬菇、菊花菇、香纹

【出处】香菇原称香蕈。
1.《日用本草》始入药用,云:“蕈生桐、柳、枳椇木上,紫色者,名香蕈。”2.早在宋代陈仁玉《菌谱》载:“合蕈,生邑极西韦羌山,高迥秀异。寒极雪收,林木坚瘦,春气微欲动,土松芽活,此菌候也。菌质外褐色,肌理玉洁芳香,韵味发釜鬲,闻百步外。盖菌多种,例柔美,皆无香,独合蕈香与味称。”3.《菌谱》所言合蕈与《日用本草》之香蕈,从其所述的外褐色,肌理玉洁,气味芳香及其生长季节,皆与白

【性味】甘;性平;无毒

【归经】肝;胃经

【功用】扶正补虚;健脾开胃;祛风透疹;化痰理气;解毒;抗癌。主正气衰弱;神倦乏力;纳呆;消化不良;贫血;佝偻病;高血压;高脂血症;慢性肝炎;盗汗;小便不禁;水肿;麻疹透发不畅;荨麻疹;毒菇中毒;肿瘤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6-9g,鲜品15-30g。

【注意】脾胃寒湿气滞者禁服。
1.《本草求真》:“(香蕈)性极滞濡,中虚服之有益,中寒与滞,食之不无滋害。”2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痧痘后、产后、病后忌之,性能动风故也。”

【炮制】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筛去泥土。饮片性状:参见“药材鉴别”项。 贮干燥容器内,密闭,置阴凉干燥处。防霉,防蛀。

【论述】《菌谱》:“芝、菌,皆气茁也。自商山菇芝,而五台天花,亦甲群汇。仙居介乎天台、括苍之间、丛川入天,仙灵所宫,爱产异菌。林居岩栖者,左右笔之,乃藜苋之至腴。近或以羞王公,登玉食矣……合蕈始名台蕈,旧传昔尝上进,标以台蕈。上遥见误读,因承误云。数十年既未充包贡,山僚得善贾,率曝干以售,罕获生致。邑孟溪山中,亦同时产。惟蕈柄高,无香气。土人以是别于韦羌焉。“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白蘑科真菌香菇的子实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ntinus edodes (Berk.) Sing.
采收和储藏:子实体长到六七分成熟、边缘仍向内卷曲、菌盖尚未全展开,就应该及时采收,然后用火烤、电烤或日晒干燥。野生者都于秋、冬及春季采收,晒干备用。

【分布】香菇 Lentinus Edodes 产于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自产自销。

摘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【别名】冬菇、菊花菇

【性味】甘,平。

【功用】益气不饥,治风破血,化痰理气,益味助食,经常食用可以预防人体因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血磷和血钙代谢的障碍后所患的佝偻病,预防人体各种粘膜及皮肤的炎症,预防身体衰弱、毛细血管破裂,牙床以及腹腔出血等。

【来源】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香蕈Lentinus edodes (Berk.)Sing,以子实体入药。

【分布】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