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红豆(《王右丞集》),云南豆子(《增订伪药条辨》),红漆豆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,相思豆、鸡母珠、难丹真珠、八重山珊瑚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),观音子、鬼眼子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鸳鸯豆(《中药材手册》),土甘草豆(《药材学》),郎君豆(《广东中药》)。
【出处】《唐本草》
【性味】辛苦,平,有毒。 ①《本草拾遗》:"辛,有小毒。" ②《纲目》:"苦,平,有小毒。" ③《陆川本草》:"辛甘,有小毒。"
【功用】①《本草拾遗》:"通九窍,治心腹气。止热闷头痛,风痰。杀腹藏及皮肤内一切虫。" 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治皮肤病疥疮、顽癣等,为浸剂或糊剂。"
【用法】不宜内服,以防中毒。外用:捣烂涂敷患处。
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。夏、秋季分批摘取成熟果荚,晒干。打出种子,除净杂质后再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长于丘陵地或山间、路旁灌丛中,常栽培于村边。分布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及云南等地。主产广东、广西;此外,福建、云南亦产。
【别名】红豆、云南豆子、郎君子、红漆豆、相思豆、鸡母珠、难丹真珠、八重山珊瑚、美人豆、观音子、鬼眼子、鸳鸯豆、土甘草豆、郎君豆、黑头小鸡
【出处】出自《唐本草》。
1.《纲目》:相思子收龙脑香相宜,令香不耗也。
2.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:相思豆,叶、根、种子有毒,以种子最毒。中毒症状:表现为食欲不振,恶心,呕吐,腹痛,腹泻,呼吸困难,皮肤青紫,循环系统衰竭和少尿,最后出现溶血现象,尿血,逐渐呈现呼吸性窒息而死亡。解救方法:催吐或洗胃,然后导泻,并注射生理盐水或5%葡萄糖盐水;防止血红素或其产物在肾中沉淀,可每日服小苏打5-15g
【性味】辛苦;平;有毒
【归经】心;肺经
【功用】清热解毒,怯痰,杀虫。。主痛疮,腮腺炎,疥癣,风湿骨痛
【用法】外用:适量,研未调敷;或煎水洗;或熬膏涂。
【注意】不宜内服,以防中毒。
【论述】1.《本草拾遗》:通九窍,治心腹气。止热闷头痛,风痰。杀腹藏及皮肤内一切虫。
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治皮肤病疥疮、顽癣等,为浸剂或糊剂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成熟种子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brus precatorius L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分批采摘成熟果实,晒干,打出种子,除去杂质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丘陵地带或山间、路旁灌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【毒性】相思子毒蛋白之作用性质与蓖麻因(Ricin,即蓖麻种子中所含之毒蛋白)相似。此等植物性毒蛋白均属细胞毒,引起之中毒症状亦相似:体温先升高后降低,出现蛋白尿,有时有抽搐;死后解剖所见,有红细胞之凝集、溶血、组织细胞之破坏、浆膜有点状出血、淋巴结肿大、脾脏肿大及颜色变深等。此毒蛋白对马之毒性很大,口服15g以上即中毒,但如自小量开始,逐渐增加剂量,可获得免疫;对犬、鹅、小牛之毒性则很小。种子外壳很坚硬,人如整吞,可不致中毒,如咀嚼后再吞,半颗种子,即可使人中毒。毒性:相思子毒蛋白,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.20μg/kg,其毒性极大,0.5μg即可使人死亡,但加热至65℃以上则毒性消失。相思子种子可导致肺、心、胃、小肠及肾出血。
【别名】相思豆、红豆、黑头小鸡、鸡母珠<台湾>、土甘草<广西>
【性味】根、藤、叶:甘,平。 种子:苦、平。有大毒。
【功用】根、藤、叶:清热解毒,利尿。根、藤:用于咽喉肿痛,肝炎;叶:用于支气管炎,并作凉茶配料。 种子:涌吐,杀虫。外用治癣疥,痈疮,湿疹。
【用法】根、藤、叶2~5钱;种子外用适量,捣烂或研粉调油涂患处。
【来源】豆科相思子属植物相思藤Abrus precatorius L.的种子,根、藤、叶也入药。春秋采根;夏秋采藤、叶;秋季采果,晒干,取种子。
【备注】(1)种子含多种毒性蛋白,有强烈毒性,服0.5毫克可致中毒。遇有中毒情况可按解救毒蛋白中毒的常规处理。民间解救法用甘草3钱、金银花4钱,清水2碗煎至1碗饮。本品千万不可误当赤小豆用。 (2)印度等国以本品根代甘草或作提甘草甜素的原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