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蕈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香信(《本草求原》),香菇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。

【出处】《日用本草》

【性味】甘,平。 ①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 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,寒。"

【归经】①《本草求真》:"专入胃。" 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经。"

【功用】益胃气,托痘疹。 ①《日用本草》:"益气,不饥,治风破血。" ②《本经逢原》:"大益胃气。" ③《医林纂要》:"可托痘毒。" ④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为补偿维生素D的要剂,预防佝偻病,并治贫血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2~3钱。

【注意】《随息居饮食谱,:"痧痘后、产后、病后忌之。"

【论述】《本草求真》:"香蕈,食中佳品,凡菇禀土热毒,惟香蕈味甘性平,大能益胃助食,及理小便不禁。然此性极滞濡,中虚服之有益,中寒与滞,食之不无滋害。取冬产肉厚,细如钱大者良。"

【来源】为侧耳科植物香蕈子实体。春、秋、冬季均可收采,采得后除去泥砂杂质,晒干或焙干。

【分布】寄生于栗、柯、槲等树干上,通常都用人工培养。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安徽、广西、广东等地均有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