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棕皮头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小棕包

【出处】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
【性味】辛,温,有大毒。

【功用】内服撑骨,祛瘀。外用止血,止痛,通窍。

【用法】内服:须根不能长过其本人的一节手指骨节,研末,用酒送服,每日一次。外用适量,吹鼻、敷局部。

【注意】本品有大毒,应慎用;服药后不能再饮酒。

【来源】为鸢尾科植物小棕皮头根、棕毛状叶柄残基。秋季采根及根上部叶柄残基和叶,洗净,晒干。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小棕包

【出处】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
【性味】辛;温;有大毒

【功用】祛瘀;止痛;通窍。主跌打肿痛;鼻塞不通;牙痛;外伤出血;疮毒生蛆

【用法】外用:适量,研末敷;或吹鼻引嚏。内服:每次0.1-0.3g,研末冲。

【注意】内服宜慎,孕妇及体弱者禁服,服后不能再饮酒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鸢尾科植物高原鸢尾的根、叶鞘纤维、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ris collettii Hook. F.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采用或切片晒干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650-3500m的高山草地及向阳坡地草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摘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【别名】小棕包、高原鸢尾

【性味】辛,温。有大毒。

【功用】催吐,活血祛瘀,止血,止痛,通窍,杀蛆。 跌打内伤:用其根须,量本人手指节长一段,研末酒送服(服药后不能再饮酒)。 鼻塞不通,神经性牙痛:用其棕披毛以上部分研末,吹鼻引嚏。 疮毒生蛆:用粗根、叶研末,外敷患处。 外伤出血:用披毛、叶研末配其它药撒敷伤处。

【注意】本品大毒,必须慎用。

【来源】鸢尾科小棕皮头Iris collettii Hook. f.,以根上叶基入药。

【分布】云南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