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洋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西洋人参(《本草从新》),洋参(《药性考》),西参(《增订伪药条辨》),花旗参、广东人参(《中国药植志》)。

【出处】《纲目》

【性味】甘微苦,凉。 ①《本草从新》:"苦微甘,寒。" ②《本草再新》:"味甘辛,性凉,无毒。"

【归经】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肺、肾三经。"

【功用】益肺阴,清虚火,生津止渴。治肺虚久嗽,失血,咽干口渴,虚热烦倦。 ①《本草从新》:"补肺降火,生津液,除烦倦。虚而有火者相宜。" ②《药性考》:"补阴退热。姜制益气,扶正气。" ③《本草再新》:"治肺火旺,咳嗽痰多,气虚呵喘,失血,劳伤,固精安神,生产诸虚。" ④《本草求原》:"清肺肾,凉心脾以降火,消暑,解酒。" ⑧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"能补助气分,并能补益血分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(另煎和服),0.8~2钱。

【注意】中阳衰微,胃有寒湿者忌服。 ①《本草从新》:"脏寒者服之,即作腹痛,郁火服之,火不透发,反生寒热。" ②《纲目拾遗》:"忌铁器及火炒。"

【炮制】原药用清水喷潮,覆盖湿布,夏秋润2天,冬春润3天,取出切片,晾干。

【来源】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。选取生长3~6年的根,于秋季挖采,除去分枝、须尾,晒干。喷水湿润,撞去外皮,再用硫黄熏之,晒干后,其色白起粉者,称为"粉光西洋参"。挖起后即连皮晒干或烘干者,为"原皮西洋参"。

【分布】原产北美,我国亦有栽培。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西洋人参、洋参、西参、花旗参、广东人参

【出处】1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西洋参,若对半擘开者,名片参,不佳。反藜芦。入药选皮细洁,切开中心不黑,紧实而大者良。近日有嫌其性寒,饭锅上蒸数十次而用者,或用桂圆肉拌蒸而用者。
2.《增订伪药条辨》:西洋参,欲鉴别其真伪,必须分气味、形色、性质。真光西参,色白,质轻,性松,气清芬,切片内层肉纹有细微菊花心之纹眼,味初嚼则苦,渐含则兼甘味,口觉甚清爽,气味能久留口中。若副光伪参,色虽白,质重而坚,内层

【性味】味甘;微苦;性寒

【归经】归肺;胃;心;肾经

【功用】补气养阴;清火生津。主气虚阴专火旺,咳嗽痰血,虚热烦烦倦,内热消渴,口燥烟干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-6g;或入丸、散。

【注意】中阳衰微,胃有寒湿者忌服。
1.《本草从新》:脏寒者服之,即作腹痛,郁火服之,火不透发,反生寒热。
2.《纲目拾遗》:忌铁器及火炒。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
【炮制】原药去芦,用清水喷潮,覆盖湿布,润透,夏秋润2天,冬春润3天,取出切薄片,干燥或用时捣碎。

【论述】1.《本草求原》:肺气本于肾,凡益肺气之药,多带微寒,但此则苦寒,唯火盛伤气,咳嗽痰血,劳伤失精者宜之。
2.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西洋参,性凉而补,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,皆可以此代之。惟白虎加人参汤中之人参,仍宜用党参,而不可代以西洋参,以其不若党参具有升发之力,能助石膏逐邪外出也。且《本经》谓人参味甘,未尝言苦,适与党参之味相符,是以古之人参,即今之党参,若西洋参与高丽参,其味皆甘而兼苦,故用于古方不宜也。
3.《增订伪药条辨》:西参滋阴降火,东参提气助火,效用相反,凡是阴虚火旺,劳嗽之人,每用真西参,则气平火敛,咳嗽渐平,若用伪光参,则反现面赤舌红,干咳痰血,口燥气促诸危象焉。
4.《本草从新》:补肺降火,生津液,除烦倦。虚而有火者相宜。
5.《药性考》:补阴退热。姜制益气,扶正气。
6.《本草再新》:治肺火旺,咳嗽痰多,气虚呵喘,失血,劳伤,固精安神,生产诸虚。
7.《本草求原》:清肺肾,凉心脾以降火,消暑,解酒。
8.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能补助气分,并能补益血分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ax quinquefolium L.
采收和储藏:9月下旬采收,把参根泥土冲洗干净,置于室外稍风干,放进干燥室干燥架上,摊薄,加温或红外线干燥,开始温度保持21-22℃每日使温度略略增加,并行翻动,适时排潮,最后干燥的温度不宜超过33℃,3星期至1个月时间干透,按大、中、小分等或加工成各种等级洋参。

【分布】我国东北及北京、西安、江西等地有栽培。原产北美。

摘自《中国药典》

【性味】甘、微苦,凉。

【归经】归心、肺、肾经。

【功用】补气养阴,清热生津。用于气虚阴亏,内热,咳喘痰血,虚热烦倦,消渴,口燥咽干。

【用法】3~6g。

【注意】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
【炮制】去芦,润透,切薄片,干燥或用时捣碎。

【来源】本品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.的干燥。均系栽培品,秋季采挖,洗净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