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【别名】打碗科、猫眼草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。
【出处】《中国药植图鉴》
【功用】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叶及茎,研末或熬膏敷肿疮。"
【来源】为大戟科植物细叶大戟的全草。6~8月采收,晒干。
【分布】分布河北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别名】打碗科、猫眼草。
【出处】出自《中国药植图鉴》
【性味】微苦;凉
【归经】肝经
【功用】解毒消肿。主疮毒肿痛
【用法】外用:适量,研末或熬膏敷。
【论述】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叶及茎,研末或熬膏敷肿疮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细叶大戟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phorbia esula L.var.cyparissoides Boiss.
采收和储藏:6-8月采收全草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路边、山坡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江苏、浙江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