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紫背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假芥兰、爆仗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红背叶(《广州植物志》),叶下红、喇叭红草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小蒲公英、七十二枝花、牛尾膝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紫背犁头草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山羊草、天毛草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,土黄连、野芥兰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【出处】《岭南采药录》
【性味】苦,凉。 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甘,性平。" 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苦,凉。" ③《广东中药》Ⅱ:"性凉,味淡,无毒。"
【功用】清热,利水,凉血,解毒。治痢疾,腹泻,便血,水肿,肠痈,聘耳,目亦,喉蛾,疔疮,肿毒。 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肠痔泻血,利小儿积虫,治五疳、开胃进食,解鱼毒。" 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活血消肿,利尿逐水。" ③《陆川本草》:"凉血消炎。治伤口感染红肿。" ④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止痛,消恶毒大疮,眼结膜炎。" ⑤《生草药手册》:"治乳疮,痢疾。" ⑥《野生药植图说》:"可作麻疹的洗涤剂。" ⑦《广东中药》Ⅱ:"清解大肠湿热,凉血生肌,消肿拔毒。治痢疾、脱肛(配火炭母),麻疹后热毒内困,赤眼,疮疖肿毒,湿疹痒痛,乳疮(外洗或捣敷),小儿生殖器红肿(外洗或内服)。" ⑧《广西中草药》:"治跌打,蛇伤。" ⑨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治湿热腹泻,感冒发烧,咽喉肿痛,口腔溃疡。" ⑩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"抗菌消炎。治急性上呼吸道炎,肺炎,扁桃体炎,口腔溃疡,乳腺炎,慢性盆腔炎,痢疾,腹泻,毒蛇咬伤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5~8钱(鲜者1~2两)。外吊:煎水洗或捣敷。
【注意】《广东中药》Ⅱ:"孕妇慎用。"
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一点红的全草或带根全草。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于田园、路边或草丛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
【备注】同属植物小一点红外形与本种非常相似,主要区别在于总苞短于花冠,下部的叶卵形,仅有粗齿,不为琴状分裂。其全草亦入药用,功效与本品基本相同。
【别名】紫背草、假芥兰、爆仗草、红背叶、叶下红、喇叭红草、小蒲公英、七十二枝花、牛尾膝、紫背犁头草、山羊草、天毛草、土黄连、野芥兰、乳汁草、空筒单、千日红、紫背地丁、野苦买、兔草、兔子参、乌疔草
【出处】1.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。
2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紫背草,生南赣山坡。形全似蒲公英而紫茎,近根叶叉微稀,背俱紫,梢端秋深开紫花,似秃女头花,不全放,老亦飞絮。功用同蒲公英。
【性味】味苦;性凉
【功用】清热解毒;散瘀消肿。主上呼吸道感染;口腔溃疡;肺炎;乳腺炎;肠炎;菌痢;尿路感染;疮疖痈肿;湿疹;跌打损伤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9-18g,鲜品15-30g;或捣汁含咽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。
【注意】《广东中药》Ⅱ:孕妇慎用。
【论述】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肠痔泻血,利小儿积虫,治五疳,开胃进食,解鱼毒。
2.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活血消肿,利尿逐水。
3.《陆川本草》:凉血消炎。治伤口感染红肿。
4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止痛,消恶毒大疮,眼结膜炎。
5.《生草药手册》:治乳疮,痢疾。
6.《野生药植图说》:可作麻疹的洗涤剂。
7.《广东中药》Ⅱ:清解大肠湿热,凉血生肌,消肿拔毒。治痢疾、脱肛(配火炭母),麻疹后热毒内困,赤眼,疮疖肿毒,湿疹痒痛,乳疮(外洗或捣敷),小儿生殖器红肿(外洗或内服)。
8.《广西中草药》:跌打,蛇伤。
9.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治湿热腹泻,感冒发烧,咽喉肿痛,口腔渍疡。
10.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抗菌消炎。治急性上呼吸道炎,肺炎,扁桃体炎,口腔溃疡,乳腺炎,慢性盆腔炎,痢疾,腹泻,毒蛇咬伤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一点红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milia sonchifolia(L.) D C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村旁、路边、田园和旷野草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及云南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