芋头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蹲鸱(《史记》),芋魁(《汉书》),芋根(《汉书》颜师古注),土芝(《别录》),芋奶(《种芋法》),芋艿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)。

【出处】《本草衍义》

【性味】甘辛,平。 ①《别录》:"辛,平,有毒。" ②陶弘景:"生则有毒,性滑。"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冷。" ④《滇南本草》:"味甘麻。"

【归经】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肠、胃。"

【功用】消疬散结,治瘰疬,肿毒,腹中癖决,牛皮癣,汤火伤。 ①《别录》:"主宽肠胃,充肌肤,滑中。" ②《唐本草》:"蒸煮冷啖,疗热止渴。" ③孟诜:"浴去身上浮风,慎风半日。" ④《本草拾遗》:"吞之开胃,通肠闭,产后煮食之破血,饮其汁,止血、渴。" 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破宿血,去死肌。和鱼煮,甚下气,调中补虚。" ⑥《滇南本草》:"治中气不足,久服补肝肾,添精益髓。" ⑦《医林纂要》:"行水。" ⑧《本草求原》:"止泻。" ⑨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生嚼治绞肠痧,捣涂痈疡初起,丸服散瘰疬。" ⑩《岭南采药录》:"以此煮粥,研末和粥食之,能治小儿连珠疬及虚疬,大人亦合,并可免一切疥疮。" ⑾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调以胡麻油,敷治火伤,开水烫伤;用芋片不断摩擦疣部,可除去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2~4两: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
【注意】①陶弘景:"生则有毒,莶不可食。" 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不可多食,动宿冷。" ③《本草衍义》:"多食滞气困脾。"

【来源】为天南星科植物块茎。8~9月间采挖,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,洗净,晒干。其中间母根(块茎)俗称芋头,旁生小者为芋子。

【分布】我国南方及华北各省,均有栽培。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蹲鸱、芋魁、芋根、土芝、芋奶、芋渠、狗爪芋、百眼芋头、芋艿、毛芋、水芋

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衍义》1.《唐本草》:芋有六种,有青芋、紫芋、真芋、白芋、连禅芋、野芋。其青芋细长毒多,初煮要须灰汁,易水煮熟,乃堪食尔。白芋、真芋、连禅芋、紫芋毒少,并正尔蒸煮啖之,又宜冷啖,疗热止渴。其真、白、连禅三芋,兼肉作羹大佳。蹲鸱之饶,盖谓此也。野芋大毒,不堪啖。《图经》云,其类虽多,叶盖相似,叶大如扇,广尺余。白芋毒微,青芋多子,真芋、连禅芋、紫芋并毒少,而根俱不堪生啖。蒸者冷啖,大治烦热

【性味】味甘;辛;性平

【归经】胃经

【功用】健脾补虚;散结解毒。主脾胃虚弱;纳少乏力;消渴;瘰疬;腹中癖块;肿毒;赘疣;鸡眼;疥癣;烫火伤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60-12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醋磨涂。

【注意】1.陶弘景:生则有毒,莶不可食。
2.《千金·食治》:不可多食,动宿冷。
3《本草衍义》:多食滞气困脾。

【论述】1.《别录》:主宽肠胃,充肌肤,滑中。
2.《唐本草》:蒸煮冷啖,疗热止渴。
3.孟诜:浴去身上浮风,慎风半日。
4.《本草拾遗》:吞之开胃,通肠闭,产后煮食之破血,饮其汁,止血、渴。
5.《日华子本草》:破宿血,去死肌。和鱼煮,甚下气,调中补虚。
6.《滇南本草》:治中气不足,久服补肝肾,添精益髓。
7.《医林纂要》:行水。
8.《本草求原》:止泻。
9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生嚼治绞肠痧,捣涂痈疡初起,丸服散瘰疬。
10.《岭南采药录》:以此煮粥,研末和粥食之,能治小儿连珠疬及虚疬,大人亦合,并可免一切疥疮。
11.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调以胡麻油,敷治火伤,开水烫伤;用芋片不断摩擦疣部,可除去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ocasia esculenta (L.) Schott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【分布】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