蜇虫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地鳖、土鳖、过街、簸箕虫、蚵蚾虫、地鳖虫、地蜱虫、地乌龟、土元、土鳖虫、臭虫母、盖子虫、土虫、节节虫、蚂蚁虎

【出处】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

【性味】味咸;性寒;小毒

【归经】肝经

【功用】破血逐瘀;续筋接骨。主血瘀经闭,症瘕积块;跌打瘀肿;筋骨骨折;木舌重舌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-10g;浸酒饮;研末,1-1.5g。外用:适量,煎汤含漱、研末撒或鲜品捣敷。

【注意】年老体弱及月经期者慎服,孕妇禁服。

【炮制】1.蜇虫《金匮要略》:“去足。”《本草图经》:“暴干。”《长沙药解》:“研细用。”《本草求真》:“阴干,临时研入。”现行,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或筛去灰屑,干燥。
2.炒蜇虫《金匮要略》:“熬(炒)去足。”《对惠方》:“微炒令黄。”《圣济总录》:“炒焦。”现行,取净蜇虫,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微焦,取出放凉。
3. 酒蜇虫《医宗说约》“用酒浸化,晒干。”《得酸本草》“或炒或酒碎死用。”现行,取净蜇虫用适量酒洗后,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微干,去头、足。
4.酥制蜇虫,取酥油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 化开,倒入净蜇虫拌匀,炒至黄色时,了预见摊凉。每蜇虫100kg,用酥油5kg。

【论述】1.《本草经硫》:庭虫,治跌扑损伤,续筋骨有奇效。乃足顾阴经药也。夫血看,身中之真阴也,灌溉百骸,局流经络者也。血若凝滞,则经络不通,阴阳之用互乖,而寒热洗洗生焉。咸寒能人血软坚,故主心腹血积,题瘕血闭诸证。血和而营卫通畅,寒热自除,经脉调匀,月事时至而令妇人生子也。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。
2.《长沙药解》:庭虫善化疯血,最补损伤,《金医》鳖甲煎丸用之治病疟日久,结为额瘸;大黄磕虫丸用之治虚劳腹满,内有干血;下痰血汤用之治产后腹痛,内有痰血;士瓜根散用之治经水不利,少腹满痛。以其消额而破瘫也。
3.《本草求真》:魔虫,古人用此以治跌扑损伤,则多合自然铜、龙骨、血竭、乳香、没药、五铣钱、黄荆子、麻皮灰、狗头骨。以治下腹痛、血痛、血闭,则台桃仁、大黄。各随病症所因而用之耳。
4.《本经》:主心腹寒热洗洗,血积瘸痈,破坚,下血闭。
5.《药性论》:治月水不通,破留血积聚。
6.《本草衍义》:乳脉不行,研一枚,水半合,滤清服。
7.《纲目》:行产后血积,折伤滚血,治重舌,木舌,口疮,小儿腹痛夜啼。
8.《本草通方》:破一切血积,跌打损伤,接骨。
9.《本草再新》:消水肿,败毒。
10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跌打损伤,风湿筋骨痛,消肿,吹喉症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鳖镰科动物地鳖或冀的雌虫全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2.Steleophaga plancyi(Boleny)
采收和储藏:野生者在夏、秋季捕捉,人工饲养者可随时捕捉。捕到后用沸水烫死,晒干或烘干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1.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间,多见于粮仓底下或油坊阴湿处。
2.多生活于厨房、灶脚及阴湿处。
资源分布:1.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2.分布于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、湖南等地。

【毒性】小鼠40只单次给于土鳖虫总生物碱水提液(TAEsⅡ )后,观察72小时,按寇氏法求得腹腔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 136.45±7.98mg/kg(P=0.95)。给药后,先表现抖动,进而跳跃、震颤、竖耳,多在10-20分钟死亡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