锥栗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栲栗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。

【出处】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
【性味】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甘,平。"

【功用】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滋补,健胃。" ②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健胃,补肾。治肾虚,痿弱,消瘦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炒食;或与瘦猪肉同煮吃。

【来源】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拷种子。夏、秋采集,晒干。

【分布】生于山坡及山谷,常与他树混生。除云南及四川西部外,广布长江以南各地。

摘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【别名】栲栗、山椎、锥子树、勒翠、桂林栲、米锥栗

【性味】种子:甘,平。 壳斗及叶:苦、涩,平。

【功用】健胃补肾,除湿热。 种子:治肾虚,痿弱,消瘦。 壳斗及叶:治湿热,腹泻。

【用法】壳斗及叶每用干品0.5~1两,水煎服。 种子炒食或与猪瘦肉同煮吃。

【来源】壳斗科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,以壳斗、叶种子入药。

【分布】南部及西南部各省区(云南除外)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