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文贝(《南州异物志》),砑螺(《本草图经》),紫贝齿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)。
【出处】《唐本草》
【性味】咸,平。 ①《食性本草》:"平,无毒。" ②《品汇精要》:"味咸。"
【归经】《本草求真》:"入脾、肝。"
【功用】清热,平肝,安神,明目。治热毒目翳,小儿斑疹入目,惊惕不眠。 ①《唐本草》:"明目,去热毒。" ②《纲目》:"治小儿癍疹目翳。" ③《饮片新参》:"清心,平肝安神,治惊惕不眠。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2~5钱;或研末。外用:水飞点眼。
【炮制】紫贝齿:洗净,晒干,捣碎。煅紫贝齿:取洗净的紫贝齿,置坩埚中,子火炉内煅红,取出放凉、捣碎。或研成细粉。
【来源】为宝贝科动物蛇首眼球贝、山猫宝贝或绶贝等的贝壳。5~7月间捕取,除去肉,洗净晒干。
【分布】产于海南、台湾、福建等地。
【别名】文贝、砑螺、紫贝子、南蛇牙齿、狗支螺、紫贝齿、紫贝止、贝齿、海巴
【出处】出自《唐本草》;《唐本草》:紫贝,形似贝,圆,大二、三寸。出东海及南海上。紫斑而骨白。
【性味】味咸;性平
【归经】肝;心经
【功用】镇惊安神;平肝明。主小儿高热抽搐;头晕目眩;惊悸心烦;失眠多梦;目赤肿痛;热毒目翳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0-15g,打碎先煎。外用:适量,水飞点眼。
【炮制】1.紫贝《本草求真》:“生研末用。”现行,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,碾碎。
2.煅紫贝《千鑫要方》:“炭上熟烧为末。”《本草衍义》:“烧存性。”《医学入门·本草》:“入药酒洗火煅,细研水飞用。”《审视瑶函》:“火煅水淬,干,研。”现行,取净紫贝,置适宜的容器内,在无烟的炉火上煅至酥脆,取出放凉,碾粉或打碎。
3.盐紫贝,取净紫贝置瓦罐内,在火上煅红取出,用盐水拌匀研细。每紫贝100kg,用盐1.6kg,水适量。
【论述】1.《唐本草》:明目,去热毒。
2.《纲目》:治小儿痰疹目翳。
3.《饮片新参》:清心,平肝安神,治惊惕不眠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宝贝科动物阿文绶贝、山猫眼宝贝、虎斑宝贝等的贝壳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Mauritia arabica(Linnaeus)2.Cypraea lymx(Linnaeus)3.Cypraea tigris Linnaeus
采收和储藏:每年5-7月间捕捉,除去贝肉,洗净,晒干贮存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1.栖息于低潮区岩石块的下面或珊瑚礁的洞穴内,喜昼伏夜出、雌雄异体,产卵期在海南岛为4-6月。
2.生态同前。
3.生活于低潮线下一至数米深的岩礁海底,退潮后陷藏于珊瑚基部或珊瑚礁洞穴内,都昼含伏夜出黄昏后出来觅食时,外套膜展开后将贝壳完全包住,其上伸出许多触手,非常漂亮。产卵期在西沙群岛为3-4月。我国分布于台湾、海南及西沙群岛。
资源分布:1. 我国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及南沙群岛。
2.我国分布于台湾、海南及西沙群岛。
3.我国分布于台湾、海南及西沙群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