鳟鱼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鮅(《尔雅》),赤眼鱼(《说文》),红目鳟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。

【出处】《纲目》

【性味】①《七卷食经》:"味酸,热。" ②《纲目》:"甘,温,无毒。"

【功用】《纲目》:"暖胃和中。"

【注意】①《七卷食经》:"多食发疮。" ②《纲目》:"多食动风热,发疥癣。"

【来源】为鲤科动物赤眼鳟

【分布】除西北、西南外,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。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鮅、赤眼鱼、红目鳟、红眼棒、红眼鱼、醉角眼、野草鱼

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《纲目》:鳟鱼,处处有之。状似鍕而小,赤脉贯瞳,身圆而长,鳞细于鲜,青质赤章。好食螺蚌,善于遁网。

【性味】味甘;性温

【归经】胃经

【功用】暖胃和中;止泻。主反胃吐食;脾胃虚寒泄泻

【用法】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

【注意】患疮疡疥癣者慎服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赤眼鳟的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(Richardson)
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鳞片及骨脏,洗净鲜用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栖息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或湖泊。为杂食性鱼类。
资源分布:北起黑龙江,南至广东,西自四川,东到江浙一带的江河与湖泊,均有分布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