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痛、身痛、腰痛、骨节疼痛、恶寒

曾荣修 《伤寒田曾流传习录》

曾某某,男,50住电信路八号。1977年3月10日,应邀诊治,发病两日,卧床不起,初未介意及至今日,病情加重,头痛、身痛、腰痛、骨节疼痛,呻吟不已,如同被杖,恶寒、身拥厚被仍寒,无汗、不喘、不咳,脉浮而紧,苔白。

辨证:太阳伤寒症具。

治宜:麻黄汤解表逐邪发汗。

方药:麻黄20g,桂枝10g,杏仁10g,甘草10g,一付。

1977年3月11日,身疼好转,仍未出汗,原方一付。

1977年3月12日,汗出诸症悉愈。

[分析]此案麻黄汤如此大剂,服一剂后虽身疼有好转,但仍未出汗,其寒邪之重可知,此类太阳伤寒症门诊,病人少见,因病重卧床不起。

麻黄汤为治疗伤寒的主方,太阳伤寒症,乃因风寒外袭,肌表受邪,卫阳被遏,正邪相争而致。其风寒束表,外开卫阳,内郁营阴,是本症的主要病理表现。寒邪凝滞,性主收引,其病主痛,寒邪袭表,营阴郁滞,经脉拘紧不舒,故见诸痛,痛是寒邪为病的特点。其痛的部位又与经脉循行有关。

本症以无汗脉紧为主要脉症特征。故又称为太阳伤寒表实症。

麻黄汤,以麻黄辛温开腠理,散风寒,解表发汗,其性轻清上浮,专疏肺郁,宣肺平喘,故麻黄为主药。

麻黄虽曰散寒,实为泄邪,虽曰解表,实为开肺,风寒外散,表闭得解,是治疗感寒的第一要药。桂枝解肌祛风,助麻黄发汗,麻桂并行,则发表散寒之力更强,杏仁外能发表散风祛寒,又可宣肺平喘,甘草甘平调和诸药,甘能缓急,麻桂泄必得甘草以监之,以防过汗而伤正。诸药合用,为发汗散寒,解表逐邪第一峻剂。

本方熬药时须注意:①先煎麻黄去上沫,免令人发烦,张锡纯说:麻黄发汗力甚强烈,先煮之去其浮沫,以减缓麻黄发表之性也。②本方只宜于暂用,不可久服,一汗出,则不须再服,如汗后不解,则当以桂枝汤代之。


[适应症候]

1.太阳病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。

2.太阳病,头痛发热,身痛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而喘者。

3.太阳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,宜麻黄汤。

4.太阳病10日己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:若胸满肠痛者,与小柴胡汤,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。

5.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症仍在,当发其汗,服药已微除,其人发烦目暝,剧者必衄,衄乃解,所以然者,阳气故也。麻黄汤主之。

6.脉浮者病在表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

7.脉浮而数者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

8.伤寒脉浮紧,不发汗,因致衄者,麻黄汤主之。

9.阳明病,脉浮无汗而喘者,发汗则愈,宜麻黄汤。

[禁忌症候]

1.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。

2.淋不可发汗。

3.疮家虽身痛不可发汗,汗出则痉。

4.衄家不可发汗,汗出则额上,脉急紧,直视不能眗,不得眠。

5.亡血家不可发汗,发汗则寒懔而振。

6.汗家,重发汗必恍惚心乱,小便已阴疼。

7.病人有寒复发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

8.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,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,何以知然,以营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

9.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,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,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

本文提到的方剂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