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黄三两(去节)、桂枝二两(去皮)、甘草一两(炙)、杏仁七十个(去皮尖)重量换算 >>
上四味,以水九升,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。
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汤法将息。
①“脉浮而紧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脉浮而数”。
①“涕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汗”。
麻黄三两(去节)、桂枝二两(去皮)、甘草一两(炙)、杏仁七十个(去皮尖)重量换算 >>
上四味,以水九升,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。
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汤法将息。
《肘后方》:「治卒乏气,气不复报,肩息方。」
徐灵胎:「麻黄须多煮,取其力专,不仅为去上沫,止煮一二沸矣。」
李时珍曰:「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,有汗用桂枝,未有究其精微者。津液为汗,汗即血也,在荣则为血,在卫为汗。夫寒伤荣,荣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,卫气闭固,津液不行,故无汗,发热而憎恶。夫风伤卫,卫气受邪,不能内护于荣,荣气虚弱,津液不固,故有汗发热而恶风。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,皮毛者,肺之合也,肺主卫气,包络一身,天之象也。证虽属乎太阳,而肺实受邪气,其证时兼面赤怫郁,咳嗽痰喘,胸满诸证者,非肺病乎!盖皮毛外闭,则邪热内攻,而肺气膹郁,故用麻黄、甘草同桂枝引出荣分之邪,达之肌表。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。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,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。」
柯韵伯曰:「此方治风寒在表,头痛项强,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烦痛,恶风,恶寒,无汗,胸满而喘,其脉浮紧、浮数者。此为开表逐邪,发汗之峻剂也。古人用药,取法象之义。麻黄中空外直,宛如毛窍骨节,故能去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,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。桂枝之条纵横,宛如经脉系络,能入心化液,通经络而出汗,为荣分散解风寒之品。杏仁为心果,温能助心散寒,苦能清肺下气,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。甘草甘平,外拒风寒,内和气血,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。此汤入胃,行气于玄府,输精于皮毛,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,在表之邪尽去而不留,痛止喘平,寒热顿解。不须啜粥而藉汗于谷也。不用姜枣者,以生姜之性横散解肌,碍麻黄之上升。大枣之性滞泥于膈,碍杏仁之速降。此欲急于直达,稍缓则不迅,横散则不峻也。若脉浮弱,自汗出者,或尺脉微迟者,是桂枝汤所主,非此方所宜也。予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,用此辄效,非伤寒一证可拘也。」
徐灵胎曰:「此痛处比桂枝证尤多而重,因荣卫俱伤故也。恶风无汗而喘者,乃肺气不舒之故。麻黄治无汗,杏仁治喘,桂枝、甘草治太阳诸证。无一味不紧切,所以谓之经方。」
《舒氏女科要诀》:「曾治一产妇,发动六日,儿已出胎,头已向下而产、不产。医用催产诸方,俱无效。延予视之,其身壮热无汗,头项腰背疼痛,此太阳寒伤荣也。法主麻黄汤,作一大剂投之,令温覆少顷,得汗热退身安,乃索食,食讫豁然而生。此治其病而产自顺,上乘法也。」
《小儿药证真诀》:「麻黄汤治伤风发热,咳嗽喘急无汗者,宜服之。(即本方,分两量儿大小加减)」
《玉机微义》:「麻黄汤治肺脏发咳,咳而喘息有声,甚则唾血。」
《眼科锦囊》:「麻黄汤治为风热所侵,而眼目赤肿,生障翳。」
《类聚方广义》:「初生儿有时时发热,鼻塞不通,不能哺乳者,用此方即愈。又治痘疮现点时,身热如灼,表郁难发,及大热烦躁而喘,不起胀者。」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