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某某,男,72岁。患者1986年5月15日午餐饮酒进食姜蒜等食物后出勤农事,日落时分,骤然腹痛,肠鸣,大汗淋漓,泄鲜红血液,与水样便混杂,状若洗肉汤,腹泻频繁,疼痛不已,急诊入院。
既往素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史。检查:血压20/10毫米汞柱;腹肌柔软,脐部压痛,并反跳痛,肠鸣音亢进。实验室检查:血红蛋白4.5%,白细胞13200/mm³,嗜中性粒细胞79%,淋巴细胞21%,大便常规;鲜血便,红细胞(H),白细胞4~6。初步印象:(1)溃疡性肠炎;(2)急性坏死性肠炎;(3)结肠癌?
立即抗休克治疗,给予止血、扩容、纠酸、抗炎、解痉、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等积极抢救,并同时送服附子理中丸数枚,病情未见好转,下血仍不止,入院后排出赤豆色样便量约6000ml。准备转外科手术探查。考虑其年事巴高,失血脱水过多,病情危笃,预后不良,已劝其家人备后事。16日下午四时聘余诊治。
诊见患者,展转麻第,目陷息促,面色苍白,神情疲乏,频渴欲饮,皮肤松弛,潮湿欠温,四肢厥冷,手足拘挛,惕而不安,舌有齿印,脉微欲绝。
此乃阴阳气血俱虚,津血欲竭,已陷入阴绝阳亡之境。
急投黄土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加麦冬、五味子、地榆炭,以回阳益阴,养血摄血。
处方:附片10克,红参10克,黄芩、阿胶、熟地、白术、麦冬各10克,甘草5克,伏龙肝250克(布包煎),五味子6克,赤石脂12克,(禹余粮缺)地榆炭15克;煎后嘱其频饮,以防上吐。
服药1剂,腹痛大减,下血量、次亦减三分之二;四肢渐温,脉微续出;令其日进1剂,再服两天。
19日再诊,腹痛泄泻已止,唯觉神疲纳差,继以香砂六君、归脾加减共治一周,痊愈出院。(江西中医药1980;<6):23)
按语: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曰:“卒然多食饮,则肠满。起居不节,用力过度,则络脉伤。阳络伤则血外溢,血外溢则衄血;阴络伤则血内溢,血内溢则后血。肠胃之络伤,则血溢于肠外,……”患者由于饮食、劳力不节,导致肠络损伤,津血外溢而阴竭;阴竭而阳无所寄而欲亡;故取黄土汤温阳健脾,坚阴止血;生脉散救阴液复脉;赤石脂固涩下焦,配合地榆炭止血治其标。诸药合用,刚柔相济,幸挽患者于危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