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岁女孩颜某某(其父颜某),二日前突然发热恶寒,猛烈头痛、后脑筋强直、剧烈呕吐,吐时自汗出。急就诊于某小儿科,第二日转某小儿科,皆诊为脑膜炎,嘱其入嘉义病院应急。然颜氏前年因一男孩也患脑膜炎而死于嘉义病院,余悸未尽,故不敢贸然入院。
是为1956年6月2日夜晚初诊,患儿体格营养俱佳,热度仅三十八度左右唯头痛项强、呕吐不止等最为可怕,诊之,脉浮而紧,于是依据《伤寒论》太阳篇的原则投以葛根加半夏汤,一剂呕吐止、头痛愈、热退。
翌日往诊时患儿已在室外玩要此时犹有微热、口渴、尿利减少。遂转用五苓散二剂,于是全治。
【按】患者在初诊时邪犹在太阳衰,以后脑筋强直及呕吐不止为目标,投以葛根加半夏汤,理由即“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无汗恶风者,葛根汤主之。”及“太阳与阳明合病,不下利,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。”因此方证符合,一剂表证则解。
翌日,表证既解,脑症状既除,反而口渴、微热、小便不利,即该当于《伤寒论》之所谓“中风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,渴欲饮水。”及“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热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”
以上的经过三剂,一切皆依据《伤寒论》原则,所以能够收预期的效果,因此认识“证”的中心,病名可以不必认真也。
葛根汤的主治目标是在项背强急,而脑炎初期症状也是项背强急为主征,所以,中医治脑炎初期用葛根汤的机会很多。日本鮎川氏曾诊一脑炎的大人患者,据川氏的报告,该患者头痛、后脑筋强直、便秘、胸胁苦满、口苦咽干、腹坚满。因此鮎川氏投以大柴胡汤、葛根汤、桃仁承气汤合方,一剂即见效,二剂后症状缓解,乃转用小柴胡汤。这一例报告,记得是载在日本医学会会志《汉方与汉药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