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苓十八铢(去皮①)、白术十八铢、泽泻一两六铢、茯苓十八铢、桂枝半两(去皮)重量换算 >>
上五味,捣为散,以白饮②和服方寸匙,日三服。多饮暖水,汗出愈。
发黄者,加茵陈蒿十分。
①“去皮”:湘古本作“去黑皮”。②“白饮”:多认为“白米汤”。宋文清通过南阳风土习惯考证认为“面汤”,即煮过面条(捞面)后的汤水。
①“麻黄茯苓汤”:湘古本作“麻黄茯苓白术防己赤小豆汤”,方同。
①“脉浮弦”:宋本作“脉浮数”。湘古本同桂本。
①“复恶寒”:白云阁本作“后恶寒”,宋本与湘古本同桂本。
此条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,消渴者,宜利小便、发汗,五苓散主之。”
此条涪古本作“假令病人脐下有悸,吐涎沫而巅眩,此水气也,五苓散主之。” 其中“病人”宋本作“瘦人”,“巅”宋本作“癫”,“水气”宋本作“水”,其余同涪古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