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苓散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猪苓十八铢(去皮①)、白术十八铢、泽泻一两六铢、茯苓十八铢、桂枝半两(去皮)重量换算 >>

上五味,捣为散,以白饮②和服方寸匙,日三服。多饮暖水,汗出愈。

发黄者,加茵陈蒿十分。

①“去皮”:湘古本作“去黑皮”。②“白饮”:多认为“白米汤”。宋文清通过南阳风土习惯考证认为“面汤”,即煮过面条(捞面)后的汤水。

湿病脉证并治第九
  • 湿气在内,与脾相搏,发为中满,胃寒相将,变为泄泻,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,泄泻宜理中汤。若上干肺,发为肺寒,宜小青龙汤。下移肾,发为淋漓,宜五苓散。流于肌肉,发为黄肿,宜麻黄茯苓汤①。若流于经络,与热气相乘,则发痈脓。脾胃素寒,与湿久留,发为水饮。与燥相搏,发为痰饮,治属饮家。
    ①“麻黄茯苓汤”:湘古本作“麻黄茯苓白术防己赤小豆汤”,方同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  • 太阳病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,不得眠,欲得饮水,少少与之,令胃气和则愈;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,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  • 太阳病发汗已,脉浮弦①,烦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    ①“脉浮弦”:宋本作“脉浮数”。湘古本同桂本。
  • 伤寒,汗出而渴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。
  • 中风,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、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  • 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。头痛,发热,微盗汗出,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医反下之,动数变迟,膈内拒痛,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短气,躁烦,心中懊憹,阳气内陷,心下因硬,则为结胸,大陷胸汤主之。若不结胸,但头汗出,余处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身必发黄,五苓散主之。
  • 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热被劫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。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。
  • 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与泻心汤,痞不解;其人渴,而口燥烦、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  •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  • 太阳病,寸缓、关浮、尺弱,其人发热汗出,复恶寒①,不呕,但心下痞者,此以医下之;如其未下,病人不恶寒而渴者,此转属阳明也。小便数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无所苦也。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,以法救之;渴而饮水多,小便不利者,宜五苓散。
    ①“复恶寒”:白云阁本作“后恶寒”,宋本与湘古本同桂本。
  •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  • 消渴,脉浮,有微热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    此条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,消渴者,宜利小便、发汗,五苓散主之。”
  •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
  • 霍乱,已,头痛、发热、身疼痛,热多、欲饮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、不饮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
  •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
  • 病人脐下悸,吐涎沫而头眩者,此有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
    此条涪古本作“假令病人脐下有悸,吐涎沫而巅眩,此水气也,五苓散主之。” 其中“病人”宋本作“瘦人”,“巅”宋本作“癫”,“水气”宋本作“水”,其余同涪古本。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张令韶曰:「散者,取散之意也。茯苓、泽泻、猪苓,淡味而渗泄者也。白术助脾气以转输,桂枝从肌达表,外窍通而内窍利矣,故曰:『多饮暖水汗出愈也。』」

    徐灵胎曰:「服散,取其停留胸中。多饮暖水,取其气散荣卫。此乃散方,近人用作汤,往往鲜效。此方治太阳表里未清之证,所谓表里者经与腑也。故此方为利膀胱水道之主药。」

    丹波元简曰:「白饮,诸家无注,《医垒元戎》作白米饮,始为明晰。」

    《千金方》:「五苓散主时行热病,但狂言烦躁不安,精彩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。」

    陶节庵曰:「以新汲水调服。」

    《总病沦》:「五苓散,治病人水药入口则吐,或渴而呕者,或汗后脉尚浮而烦渴者,或下利渴而小便不利者,或因渴停水心下(短息者难治)。呕而小便不利者,皆主之。」

    《和剂局方》:「五苓散,治伤寒温热病,表里未解,头痛发热,口燥咽干,烦渴饮水,或水入即吐,或小便不利,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。又治霍乱吐利,烦渴引饮。」

    《三因方》:「己未年京师大疫,汗之死,下之死,服五苓散遂愈。此无他,温疫也。」

    《朱氏集验方》:「治偏坠吊疝方,即本方煎萝卜子汤调下。」

    《博闻类纂》:「春夏之交,或夏秋之交,霖雨乍歇,地气蒸郁,令人骤病头痛壮热,呕逆,有举家皆病者,谓之风湿气。不知服药渐成温疫,宜用五苓散半贴,入姜钱三片,大枣一枚,同煎服一碗立效。」

    《万病回春》:「一妇人病愈后,小便出屎,此阴盛失于传送,名大小肠交也。先用五苓散二剂而愈,又用补中益气而安。秋应凉而反淫雨者,冬发湿郁也,五苓散主之。」

    《寿世保元》:「伤暑身热,口干烦渴,心神恍惚,小便赤涩,大便泻泄者,此脾胃虚而阴阳不分也,宜服五苓散。」

    《济阳纲目》:「五苓散治湿生于内,水泻,小便不利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