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与泻心汤,痞不解;其人渴,而口燥烦、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”
成无己曰:「本因下后成痞,当与泻心汤除之。若服之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烦,小便不利者,为水饮内蓄,津液不行,非热痞也。与五苓散,发汗散水则愈。」
方中行曰:「泻心汤治痞而痞不解,则非气聚之痞可知,渴而口燥烦,小便不利者,津液涩而不行,伏饮凝结也。五苓散利水生津,津生而渴烦止,水利而痞自除,所以又为消痞满之一法也。」
程郊倩曰:「五苓散有降有升,最能交通上下,兼行表里之邪。心邪不必从心泻而从小肠泻,又其法也。此证渴者,切忌饮冷,须服姜汤妙。」
唐容川曰:「痞是水火虚气,然亦有单水痞之实证,十枣汤是也。又有单水痞之虚证,五苓散是也。」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