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夏泻心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半夏半升(洗)、黄芩三两、干姜三两、人参三两、甘草三两(炙)、黄连一两、大枣十二枚(擘)重量换算 >>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  • 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,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  •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  • 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
    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、《金匮》补。
  •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
  • 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后治其痞。治吐宜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,治痞宜泻心汤。
    此条涪古本作“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中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龙汤主之。治涎沫止,乃治痞,泻心汤主之。”宋本相似。《千金方》作“治妇人霍乱,呕逆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涎沫,可服小青龙汤。涎沫止,次治其痞,可服甘草泻心汤。”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柯韵伯曰:「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。不往来寒热是无半表证,故不用柴胡。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,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,宜取其苦先入心,辛以散邪耳。此病本于呕,故君以半夏。」

    尤在泾曰:「痞者,满而不实之谓。夫客邪内陷,既不可以汗泄,而满而不实,又不可从下夺,故唯半夏、干姜之辛能散其结。黄连、黄芩之苦能泄其满,而其所以泄与散者,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。用参、草、枣者,以下后中虚,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。」

    《伤寒蕴要》:「泻心非泻心中之热,乃泻心下之痞满也。」

    《千金方》:「半夏泻心汤治老少下利,水谷不消,肠中雷鸣,心下痞满,干呕不安。(即本方。)」

    《三因方》:「泻心汤治心实热,心下痞满,身重发热,干呕不安,腹中雷鸣,泾溲不利,水谷不消,欲吐不吐,烦闷喘急。(本方)」

    《类聚方广义》:「半夏泻心汤治疝瘕积聚,痛侵心胸,心下痞硬,恶心呕吐,肠鸣或下利者。」

    《方函口诀》:「此方主饮邪并结,心下痞硬者,故支饮或澼饮之痞硬者不效,因饮邪并结致呕吐,或哕逆,或下利者,皆运用之有特效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