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,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”
名家注解

万密斋曰:「此太阳之邪传于少阳,法当和解而反下之,逆也。五六日,邪传里之时也,呕而发热,邪在半表半里,乃少阳柴胡证也。当和解之,医反下之,设使下后,柴胡证乃在者,复与柴胡汤和解之,下之不为逆者,有里证也。若下后柴胡证罢,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太阳在表之邪多,所谓病发于阳而反下之,热入因作结胸也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,所谓病发于阴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。当从结胸与痞论,故曰:『柴胡不中与之。』观心下满而硬痛,与满而不痛,而结胸、痞气别矣。」

柯韵伯曰:「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证也。呕多,虽有阳明证,不可攻之,若有下证亦宜大柴胡,而以它药下之,误矣!误下后有二证者,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,不全发阳,不全发阴,故误下之变,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结胸,偏于半里者,心下痞耳。此条本为半夏泻心而发,故只以痛不痛分结胸与痞,未及它证。」

张隐庵曰:「此节分三段。上段言柴胡证具,虽下不为逆,复可与柴胡汤。中段言下之而结胸,大陷胸汤。下段言痞证,但满不痛,不可与柴胡,而宜半夏泻心汤。」

唐容川曰:「柴胡是透膈膜,而外达腠理,陷胸是攻膈膜而下通大肠,泻心等汤则只和膈膜,以运行之。皆主膈膜间病,而有内外虚实之分。」

黄仲理曰:「此则柴胡汤之坏证也。」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