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陷胸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大黄六两、芒硝一升、甘遂一钱匙重量换算 >>

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大黄,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煮二沸,内甘遂末,温服一升。

得快利,止后服。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  • 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。头痛,发热,微盗汗出,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医反下之,动数变迟,膈内拒痛,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短气,躁烦,心中懊憹,阳气内陷,心下因硬,则为结胸,大陷胸汤主之。若不结胸,但头汗出,余处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身必发黄,五苓散主之。
  • 伤寒六七日,结胸,热实,脉沉紧而实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
  • 伤寒十余日,热结在里,复往来寒热者,与大柴胡汤。但结胸,无大热者,此为水结在胸胁①也,但头微汗出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
    ①“胁”:原作“肋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胁”。疑桂本简化时出错,改。
  • 太阳病,重发汗,而复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热,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、不可近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
  • 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,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成无己曰:「大黄谓之将军,以苦荡涤。芒硝一名硝石,以其咸能软硬。夫间有甘遂以通水也。甘遂若夫间之,遂其气,可以直达透结,陷胸三物为允。」

    《明理论》曰:「胸为高,邪陷下以平之,故治结胸曰陷胸汤,利药中此为駃剂。伤寒错恶,结携为共,非此汤则不能通利。大而数少,取其迅疾分解结邪也。」

    尤在泾曰:「大陷胸与大承气,其用有心下与胃中之分。此节仲景分云心下者,正胃之谓。所云胃中者,正大小肠之谓也。胃为都会,水谷并居,清浊未分,邪气入之,夹痰杂食,相结不解,则成结胸。大小肠者,精华已去,糟粕独居,邪气入之,但与秽物结成燥粪而已。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,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。燥粪在肠,必藉推逐之力,故须枳、朴。水食在胃,必兼破饮之长,故用甘遂。且太承气先煮枳、朴而后内大黄,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纳诸药。夫治上者,制宜缓,治下者,制宜急。而大黄生则行速,熟则行迟也。」

    柯韵伯曰:「二方比大承气更峻,治水肿、痢疾之初起者甚捷。然必视其人之壮实者施之,平素虚弱,或病后不任攻伐者,当念虚虚之祸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