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伤寒十余日,热结在里,复往来寒热者,与大柴胡汤。但结胸,无大热者,此为水结在胸胁①也,但头微汗出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”
①“胁”:原作“肋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胁”。疑桂本简化时出错,改。
名家注解

成无己曰:「伤寒十余日,热结在里,是可下之证,复往来寒热,为正邪分争,未全敛结结,与大柴胡汤下之。但结胸无大热者,非热结也,是水饮结于胸胁,谓之水结胸。周身汗出者,是水饮外散则愈;若但头微汗出,余处无汗,是水饮不得外泄,停畜而不行也,与大陷胸汤以逐水。」

舒驰远曰:「热结在里,必大便闷结,舌苔干燥,渴欲饮冷也。而复往来寒热,大柴胡汤可用。」

程郊倩曰:「大柴胡汤与大陷胸皆能破结,大柴胡之破,使表分无留邪。大陷胸之破,使高分无留邪,热尽入里,表无大热矣。无热更无复来之寒可知。」

张隐庵曰:「此节言水邪结于胸胁,亦不因下而成结胸者也。」

黄竹斋按:热邪入里,在肠胃则结于糟粕,在胸胁则结于水饮,各随其所有而为病耳。大柴胡治热结在里,病于下也。大陷胸治水结胸胁,病于上也。大柴胡证亦有心下急、心中痞硬候,故此节以头汗出辨其热结之上下也。

陆九芝曰:「头汗出乃阳郁出表,非阳虚于上也。饮酒而头汗出者,多由血郁,头汗出而额上偏多者,心血之郁也,皆属血热。」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