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柴胡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柴胡半斤、黄芩三两、芍药三两、半夏半升(洗)、生姜五两(切)、枳实四枚(炙)、大枣十二枚(擘)、大黄二两重量换算 >>

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①

①桂本有三处大柴胡汤方,另两处作“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温服二升,日三服。”宋本、湘古本与此相同。成本、会通本煎服法则与桂本此条相同。

伤寒例第四
  • 传少阳,脉弦而急,口苦,咽干,头晕,目眩,往来寒热,热多寒少,宜小柴胡汤。不差,与大柴胡汤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  • 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。呕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  • 伤寒十余日,热结在里,复往来寒热者,与大柴胡汤。但结胸,无大热者,此为水结在胸胁①也,但头微汗出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
    ①“胁”:原作“肋”,宋本与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胁”。疑桂本简化时出错,改。
  • 伤寒,发热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呕吐而不利者,大柴胡汤主之。
  •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  • 诸黄,腹痛而呕者,宜大柴胡汤。
  • 按之心下满痛,有潮热者,此为实也。当下之,宜大柴胡汤。
    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补。会通本注“《金匮》脱「有潮热」三字。”
  •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
  • 伤寒差已,后更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脉浮者,以汗解之;脉沉实者,以下解之。
    湘古本辨可下病脉证并治“伤寒后,脉沉实者,内实也,下之解,宜大柴胡汤。”可供参考。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吴遵程曰:「此汤治少阳经邪渐入阳明之腑,或误下引邪内犯而过经不解之证,故于小柴胡汤中除去人参、甘草助阳恋胃之味,而加芍药、枳实、大黄之沉降,以涤除热滞也。与桂枝大黄汤同意,彼以桂枝、甘草兼大黄两解太阳误下之邪,此以柴胡、黄芩、半夏兼大黄两解少阳误下之邪,两不移易之定法也。」

    柯韵伯曰:「大小柴胡俱是两解表里之剂,大柴胡主降气,小柴胡主调气。调气无定法,故小柴胡除柴胡、甘草外,皆可进退;降气有定局,故大柴胡无加减法也。」

    汪训庵曰:「此乃少阳阳明,故加减小柴胡、小承气而为一方。少阳固不可下,然兼阳明腑证则当下,宜大柴胡汤。」

    陈素中曰:「大柴胡本为里证已急,而表证未除者立方。若用之以治温热病,最为稳当,百无一失。双解散为双解之重剂,大柴胡为双解之轻齐。」

    《肘后方》:「治伤寒时气温病,三日以上至七八日,若有实热,得汗不解,腹满痛,烦躁欲谬语者,可服大柴胡汤。」

    《直指方》:「大柴胡汤治疟热多寒少,目痛多汗,脉大,以此汤微利为度。」

    《此事难知》:「大柴胡汤治表里内外俱热之证,治有表复有里。有表者,脉浮,或恶风,或恶寒头痛。四证中或有一二尚在者乃是,十三日过经不解是也。有里者,谵言妄语,掷手扬视,此皆里之急者也。欲汗之则里已急,欲下之则表证仍在,故以小柴胡中药调和三阳,是不犯诸阳之禁,以芍药安太阴,使邪气不纳,以大黄去地道不通,以枳实去心下痞闷。」

    《万病回春》:「春应温而反清凉者,夏发燥郁也,大柴胡汤主之。」

    《医宗必读》:「大柴胡汤治身热,不恶寒反恶热,大便秘。」

    《伤寒绪论》:「伤寒斑发己尽,外势已退,内实不大便,谵语者,大柴胡汤下之。」

    《类聚方广义》:「大柴胡汤治麻疹,胸胁苦满,心下硬塞,呕吐,腹满痛,脉沉者。又治狂证,胸胁苦满,心下硬塞,膻中动甚者,加铁粉奇效。」

    《汉药神效方》:「森立之曰:『余壮年尝患阴萎,每用大柴胡,其效如神。』后用于少壮阴萎,心腹弦急之证极验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