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柴胡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柴胡半斤、半夏半升、黄芩三两、人参三两、甘草三两(炙)、生姜三两、大枣十二枚重量换算 >>
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若胸中烦而不呕者,去半夏、人参,加栝蒌实一枚;若渴,去半夏,加人参,合前成四两半,栝蒌根四两;若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三两;若胁下痞、硬,去大枣,加牡蛎四两;若心下悸、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四两;若不渴、外有微热者,去人参,加桂枝三两,温覆微汗愈;若咳者,去人参、大枣,加五味子半升,去生姜,加干姜二两。

伤寒例第四
  • 传少阳,脉弦而急,口苦,咽干,头晕,目眩,往来寒热,热多寒少,宜小柴胡汤。不差,与大柴胡汤。
  • 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
  • 风病,头痛,多汗,恶风,腋下痛,不可转侧,脉浮弦而数,此风邪干肝也,小柴胡汤主之;若流于腑,则口苦,呕逆,腹胀,善太息,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。
    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肝中风者,头目瞤,两胁痛,行常伛,令人嗜甘。”可供参考。
  •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
  • 寒病,两胁中痛,寒中行善掣节,逆则头痛,耳聋,脉弦而沉迟,此寒邪乘肝也,小柴胡汤主之;其着也,则两腋急痛,不能转侧,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。
    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肝中寒者,两臂不举,舌本燥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转侧,食则吐而汗出也。”(《脉经》、《千金》云:“时盗汗,咳,食已吐其汁。”)可供参考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  • 太阳病,十日已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,设胸满、胁痛,与小柴胡汤;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。
  • 伤寒五六日,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食饮,心烦、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或不渴、身有微热,而咳者①,小柴胡汤主之。
    ①“而咳者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或咳者”。据小柴胡汤加减法,“若不渴、外有微热者”与“若咳者”并列,故似应以“或咳者”为正。
  • 血弱气虚,腠理开,邪气因入,与正气相搏,结于胁下,正邪纷争,往来寒热,休作有时,嘿嘿不欲饮、食;脏腑相连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故使呕也。小柴胡汤主之。服柴胡汤已,渴者,属阳明也,以法治之。
  • 太阳病①六七日,脉迟浮弱,恶风、寒,手足温,医二三下之,不能食,胁下满痛,面目及身黄,颈项强,小便难者,与柴胡汤,后必下重。本渴而饮水呕者②,柴胡③不中与也,食谷者哕。
    ①“太阳病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得病”。②“本渴而饮水呕者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本渴饮水而呕者”。③“柴胡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柴胡汤”。
  • 伤寒四五日,身热,恶风,颈项强,胁下满,手足温而渴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  • 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;不差者,与小柴胡汤。
  • 伤寒与中风,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
  • 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,若柴胡证不罢者,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、却复发热、汗出而解。
  • 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。呕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
  • 伤寒十三日,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非其治也。潮热者,实也,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  • 妇人中风,七八日,续得寒热,发作有时,经水适断者,此为热入血室,其血必结,故使如疟状,小柴胡汤主之。
  • 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脉细者,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复有里也;脉沉者,亦在里也。汗出为阳微,假令纯阴结,不得复有外证、悉入在里,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。脉虽沉细,不得为少阴病,所以然者,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。可与小柴胡汤。设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  • 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,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  •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  • 阳明病,发潮热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胸胁满不去者,与小柴胡汤。
  • 阳明病,胁下硬满,不大便而呕,舌上白苔者,可与小柴胡汤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也。
  • 阳明中风,脉弦浮大,而短气,腹都满,胁下及心痛,久按之气不通,鼻干不得涕①,嗜卧,一身及目悉黄,小便难,有潮热,时时哕,耳前后肿,刺之小差,外不解。病过十日,脉续浮者,与小柴胡汤;脉但浮,无余证者,与麻黄汤;若不尿,腹满加哕者,不治。
    ①“涕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汗”。
  •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
  • 本太阳病,不解,转入少阳者,胁下硬满,干呕,不能食,往来寒热,脉沉弦者,不可吐、下①,与小柴胡汤。
    ①“脉沉弦者,不可吐、下”:湘古本作“尚未吐、下,脉沉弦者”。宋本“脉沉弦”作“脉沉紧”,其余同湘古本。
  • 三阳合病,脉浮大,上关上,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,此上焦不通故也,宜小柴胡汤。
  •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  • 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  •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
  • 伤寒差已,后更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脉浮者,以汗解之;脉沉实者,以下解之。
    湘古本辨可下病脉证并治“伤寒后,脉沉实者,内实也,下之解,宜大柴胡汤。”可供参考。
  •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
  • 产妇郁冒,其脉微弱,呕不能食,大便反坚,但头汗出。所以然者,血虚而厥,厥则必冒,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;以血虚下厥,孤阳上出,故头汗出也。所以产妇喜汗出者,亡阴血虚,阳气独盛,故当汗出,阴阳乃复。大便坚,呕不能食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  • 产后中风,数十日不解,头痛,恶寒,发热,心下满,干呕,续自微汗出,小柴胡汤主之。
  • 妇人在草蓐,自发露得风,四肢苦烦热,头痛,与小柴胡汤;头不痛,但烦者,三物黄芩汤主之。
    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补,《金匮》附方引《千金方》。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成无己曰:「伤寒邪气在表者,以渍形以为汗。邪气在里者,必荡涤以为利。其于不外不内,半表半里,既非发汗之所宜,又非吐下之所对,是当和解则可矣。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。」

    柯韵伯曰:「此为少阳枢机之剂,和解表里之总方也。少阳之气游行三焦,而司一身腠理之开阖。血弱气虚,腠理开发,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,邪正分争,故往来寒热。与伤寒头疼发热而脉弦细中风两无关者,皆是虚火游行于半表,故取柴胡之轻清微苦微寒者,以解表邪,即以人参之微甘微温者,预补其正气,使里气和而外邪勿得入也。其口苦、咽干、目弦、目赤、头汗、心烦、舌苔等证,皆虚火游行于半里,故用黄芩之苦寒以清之,即用甘枣之甘以缓之,亦以堤防二阴之受邪也。太阳伤寒则呕逆,中风则干呕,此欲呕者,邪正相搏于半里,故欲呕而不逆。胁居一身之半,为少阳之枢,邪结于胁,则枢机不利,所以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食也。引用姜、夏之辛故,一以佐柴、芩以逐邪,一以行甘、枣之泥滞,可以止呕者,即可以泄满矣。夫邪在半表势已向里,未有定居,故有或为之证。所以方有加减,药无定品之可拘也。本方七味,柴胡主表邪不解,甘草主里气不调,五物皆在进退之列。本方若去甘草,便名大柴胡。若去柴胡,便名泻心、黄芩、黄连等汤矣。本方为脾家虚热,四时疟疾之圣药。」

    张令韶曰:「若胸中烦者,邪热内浸君主,故去半夏之燥。不呕者,中胃和而不虚,故去人参之补,加栝蒌实之苦寒,导火热之下降。若渴者,阳明燥金之气甚也,又当去半夏倍人参以生津,加栝蒌根引津液而上升。若腹中痛者,邪干中土也,故去黄芩之苦寒,加芍药以通脾络。若胁下痞硬者,厥阴肝气不舒也,牡蛎气味盐寒,纯雄无雌,肝为牝脏,牡为破之,故能解厥阴之气,盐能软坚,又能清胁下之痞。大枣甘缓,故去之。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肾气上乘而积水在下也,加茯苓保心气以制水邪。黄芩苦寒,恐伤君火,故去之。若不渴,外有微热,仍在太阳,故不必补中之人参,宜加解外之挂枝,覆取微汗也。若咳者,肺气逆也,五味之酸以救逆气,形寒伤肺,干姜之热以温肺寒。人参、大枣所以调补中胃,而生姜又宣通胃气者也,无关于肺,故去之。」

    程郊倩曰:「邪在少阳,是表寒里热,两郁而不得升之故。小柴胡汤之治,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。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,则所云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,尽之矣。」

    章虚谷曰:「小柴胡汤升清降浊,通调经府,是和其表里以转枢机,故为少阳之主方。」

    徐灵胎曰:「去滓再煎者,此方乃和解之剂,再煎则药性和合,能使经气相融,不复往来出入,古圣不但用药之妙,其煎法俱有精义。」

    《伤寒考》:「大小柴胡、半夏泻心、生姜泻心、甘草泻心、旋覆代赭诸方皆去滓再煎,以诸汤皆有呕噫等证,呕家不欲溷浊之物,强与之必吐,故半煮去滓再煎以投,取其气全而不溷浊。可谓和羹调鼎之手段矣。」

    《资生篇》:「和解者,合汗下之法而缓用之者也。伤寒以小柴胡为和解之方,凡用和解之法者,必其邪气之极杂者也。寒者热者,燥者湿者,结合于一处而不得通,则宜开其结以解之,升者降者,敛者散者,积于一偏而不相治,则宜平其积而和之。故方中往往寒热并用、燥湿并用、升降以散并用,非杂乱而无法也,正法之至妙也。义曰:『杂合之邪,交纽而不已,其气必郁而多逆。』故开郁降逆即是和解,无汗下之用而隐寓汗下之旨矣。」

    《苏沈良方》:「此药《伤寒论》虽主数十证,大要其间有五证最的当,服之必愈。一者,身热心中逆,或呕吐者可服。若因渴饮水而呕者不可服,身体不温热者不可服。二者,寒热往来者可服。三者,发潮热者可服。四者,心烦胁下满,或渴或不渴皆可服。五者,伤寒已差后,更发热者可服。此五证但有一证,更勿疑便可服。若有两三证以上,更的当也。世人但知小柴胡汤治伤寒,不问何证便服之,不徒无效,兼有所害,缘此药差寒故也。元祐二年,时行,无少长皆咳。本方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子、干姜各半两,服此皆愈。常时上壅痰实,只依本方,食后卧时服,甚妙。赤白痢尤效,痢药中无如此妙,盖痢多因伏暑,此药极解暑毒。」

    《肘后方》:「治伤寒时气温病,三日已上至七八日不解者,可服小柴胡汤。」

    《千金方》:「黄龙汤治伤寒瘥后,更头痛壮热烦闷方,仲景名小柴胡汤。」

    《得效方》:「小柴胡汤治挟岚障,溪源蒸毒之气,白岭以南,地毒苦炎,燥湿不常,人多患此状。血乘上焦,病欲来时令人迷困,甚则发躁狂妄,亦有哑不能一言者,皆由败毒淤心,毒涎聚于脾所致。于此药中加大黄、枳壳各五钱。」

    《此事难知》:「少阳证,胸胁痛,往来寒热而呕,或咳而耳聋,脉尺寸俱弦,小柴胡汤主之。」

    《海藏癍论萃英》:「小儿壮热昏睡,伤风风热,疮疹伤食,皆相似,未能辨认。间服升麻葛根汤、小柴胡汤,甚验。」

    《玉机微义》:「小柴胡汤治肝脏发咳,两胁下痛,甚则不可以转,转则两胠下满。」

    《济阳纲目》:「小柴胡汤治瘟疫,内虚发热,胸胁痞闷,及在半表半里,非汗非下之证。又治疟疾,热多寒少,或但热头疼,口干胸满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