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病人脐下悸,吐涎沫而头眩者,此有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”
此条涪古本作“假令病人脐下有悸,吐涎沫而巅眩,此水气也,五苓散主之。” 其中“病人”宋本作“瘦人”,“巅”宋本作“癫”,“水气”宋本作“水”,其余同涪古本。
名家注解

《金鉴》曰:「悸者,筑筑然跳动病也。上条心下有悸,是水停心下为病也。此条脐下有悸,是水停脐下为病也。若欲作奔豚,则为阳虚,当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今吐涎沫,水逆胃也。头眩,水阻阳也。则为水盛,故以五苓散主之也。」

尤在泾曰:「脐下悸,则水动于下矣。吐涎沫,则水逆于中矣,甚则头眩,则水且犯于上矣。苓、术、猪、泽甘淡渗泄,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,用桂者,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。曰多饮暖水汗出者,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,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。」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