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

师曰:咳、嗽发于肺,不专属于肺病也,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。所以然者,邪气上逆,必干于肺,肺为气动,发声为咳。欲知其源,必察脉息。为子条记,传与后贤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咳发于肺,不独肺病,所以然者,肺司气,五脏受邪,欲作咳,必先动气,令气逆也。五脏为咳,各有其气,欲分受气,必平脉息,为子条记,传与后贤。”
肺咳,脉短而涩。假令浮短而涩①,知受风邪;紧短而涩,知受寒邪;数短而涩,知受热邪;急短而涩,知受燥邪;濡短而涩,知受湿邪。此肺咳之因也。其状则喘息有音,甚则唾血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肺咳,脉短涩。假令浮短而涩,知受风邪;浮短而紧,知受寒邪;浮短而数,知受热邪;浮短而急,知受燥邪;短涩而濡,知受湿邪。” ①“浮短而涩”:白云阁本原无“短”字,后勘误补入。此处据上下文从补。
心咳,脉大而散。假令浮大而散,知受风邪;紧大而散,知受寒邪;数大而散,知受热邪;急大而散,知受燥邪;濡大而散,知受湿邪。此心咳之因也。其状则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,甚则咽肿喉痹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心咳,脉大散。假令浮大而散,知受风邪;紧大而散,知受寒邪;数大而散,知受热邪;急大而散,知受燥邪;大散而濡,知受湿邪。”
肝咳,脉弦而涩。假令浮弦而涩,知受风邪;弦紧而涩,知受寒邪;弦数而涩,知受热邪;弦急而涩,知受燥邪;弦濡而涩,知受湿邪。此肝咳之因也。其状则两胁下痛,甚则不可以转,转则两胠下满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肝咳,脉弦涩。假令浮而弦,知受风邪;弦而紧,知受寒邪;弦而数,知受热邪;弦而急,知受燥邪;弦而濡,知受湿邪。”
脾咳,脉濡而涩。假令浮濡而涩,知受风邪;沉濡而涩,知受寒邪;数濡而涩,知受热邪;急濡而涩,知受燥邪;迟濡而涩,知受湿邪。此脾咳之因也。其状则右肋下痛,隐隐引背,甚则不可以动,动则咳剧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脾咳,脉濡涩。假令浮濡而涩,知受风邪;濡涩而紧,知受寒邪;濡则数,知受热邪;濡而急,知受燥邪;濡而滞,知受湿邪。”
肾咳,脉沉而濡。假令沉弦而濡,知受风邪;沉紧而濡,知受寒邪;沉数而濡,知受热邪;沉急而濡,知受燥邪;沉滞而濡,知受湿邪。此肾咳之因也。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,甚则咳涎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肾咳,脉沉濡。假令沉濡时一浮,知受风邪;沉濡时一紧,知受寒邪;沉而数,知受热邪;沉而急,知受燥邪;沉濡而滞,知受湿邪。”
肺咳不已,则流于大肠,脉与肺同,其状则咳而遗矢也。
心咳不已,则流于小肠,脉与心同,其状则咳而矢气①,气与咳俱失也。
①“矢气”:原作“失气”,应误,改。
肝咳不已,则流于胆,脉与肝同,其状则呕苦汁也。
脾咳不已,则流于胃,脉与脾同,其状则呕,呕甚则长虫出也。
肾咳不已,则流于膀胱,脉与肾同,其状则咳而遗溺也。
久咳不已,则移于三焦,脉随证易,其状则咳而腹满,不欲食饮也。
咳而有饮者,咳不得卧,卧则气急,此为实;咳不能言,言则气短,此为虚。咳病多端,治各异法,谨守其道,庶可万全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痰饮之为咳,不得卧,卧则谵语,此为实;不能言,言则气短,此为虚。咳病多端,治无定法,邪异脉变,以意揣之,随证处方,自可万全。”
咳家其脉弦者,此为有水,十枣汤主之。
咳而气逆,喉中作水鸡声者,射干麻黄汤主之。
咳逆,上气,时唾浊痰①,但坐不得眠者,皂荚丸主之。
①“时唾浊痰”:涪古本作“时时吐浊”。
咳而脉浮者,厚朴麻黄汤主之。
《千金要方·咳嗽门》:“咳而大逆上气,胸满,喉中不利、如水鸡声,其脉浮者,厚朴麻黄汤...。”
咳而脉沉者,泽漆汤主之。
《脉经》:“寸口脉沉,胸中引胁痛,胸中有水气,宜服泽漆汤,针巨阙,泻之。”
咳而上气,咽喉不利,脉数者,麦门冬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火(《金匮》作“大”)逆上气,咽喉不利,止逆下气,麦门冬汤主之。”
咳逆,倚息、不得卧,脉浮弦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