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平脉法第二

问曰:脉有阴阳,何谓也?师曰:凡脉大、浮、数、动、滑,此名阳也;凡脉沉、涩、迟、弦、微,此名阴也。凡阴病见阳脉者生,阳病见阴脉者死。
阴阳相搏名曰动,阳动则汗出,阴动则发热。形冷恶寒者,此三焦伤也。若脉数见于关上,上下无头尾,如豆大,厥厥然动摇者,名曰动也。
脉来缓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结;脉来数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促。脉阳盛则促,阴盛则结,此皆病脉。又脉来动而中止,更来小数,中有还者反动,名曰结阴也;脉来动而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者,名曰代阴也。得此脉者,必难治。
脉阴阳俱促,当病血,为实;阴阳俱结,当亡血,为虚。假令促上寸口者,当吐血,或衄;下尺中者,当下血;若乍促乍结,为难治。
脉数者,久数不止,止则邪结,正气不能复,却结于脏,故邪气浮之,与皮毛相得;脉数者,不可下,下之必烦、利不止。
问曰:脉有阳结、阴结者,何以别之?师曰:其脉浮而数,能食,不大便者,此为实,名曰阳结也,期十七日当剧;其脉沉而迟,不能食,身体重,大便反硬,名曰阴结也,期十四日当剧。
脉蔼蔼如车盖者,名曰阳结也。脉纍纍①如循长竿者,名曰阴结也。
①“纍”:多音多义字。1.音 léi,绳索,也作“缧”。缠绕,攀援。拘禁,囚系。联络貌。2.音 lěi,同“累”,堆积,重叠。3.音 lèi,同“累”,牵连,拖累。
脉瞥瞥如羹上肥者,阳气微也。脉萦萦①如蜘蛛丝者,阴气衰也。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,亡其血也。
①“萦”:音 yíng,回旋缠绕。《说文》“萦,收卷也”。《广韵》“萦,绕也”。李白《蜀道难》“百步九折萦岩峦”。
问曰:脉有残贼,何谓也?师曰:脉有弦、紧、浮、滑、沉、涩,此六脉,名曰残贼,能为诸脉作病也。
问曰:脉有相乘,有纵有横,有逆有顺,何谓也?师曰:水行乘火,金行乘木,名曰纵;火行乘水,木行乘金,名曰横;水行乘金,火行乘木,名曰逆;金行乘水,木行乘火,名曰顺也。
问曰: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?师曰:五脏六腑相乘,故令十一。
问曰:何以知乘腑,何以知乘脏?师曰:诸阳浮数为乘腑,诸阴迟涩为乘脏也。
此条依宋本与湘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脉阴阳俱弦,无寒热,为病饮。在浮部,饮在皮肤;在中部,饮在经络;在沉部,饮在肌肉;若寸口弦,饮在上焦;关上弦,饮在中焦;尺中弦,饮在下焦。
脉弦而紧者,名曰革也。弦者状如弓弦,按之不移也;紧者如转索无常也。
①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;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;寒虚相搏②,此名为革。妇人则半产、漏下,男子则亡血、失精。③
①此处涪古本与宋本有“寸口”。②“寒虚相搏”:桂本广西80版作“虚寒相搏”,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作“寒虚相搏”,结合上下文,从改。③此处湘古本有“师自注云:此名致革之由。”
问曰:曾为人所难,紧脉从何而来?师曰:假令亡汗,若吐,以肺里寒,故令脉紧也;假令咳者,坐饮冷水,故令脉紧也;假令下利,以胃虚冷,故令脉紧也。
寸口脉浮而紧,医反下之,此为大逆。浮则无血,紧则为寒;寒气相搏,则为肠鸣。医乃不知,而反饮冷水,令汗不出。水得寒气,冷必相搏,其人即䭇①。
①“䭇”:音yì,同“噎”。《玉篇》“食不下也”;《说文》“饭窒也”。
寸口脉微,尺脉紧,其人虚损多汗,知阴常在,绝不见阳也。
寸口脉浮而大,浮为风虚,大为气强;风气相搏,必成瘾疹,身体为痒,痒者名曰泄风,久久为痂癞。
寸口脉浮而大,浮为虚,大为实;在尺为关,在寸为格;关则不得小便,格则吐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