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太阴病脉证并治

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;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太阴中风,四肢烦疼,阳微阴涩而长者,为欲愈。
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
自利,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,当温之,宜服理中、四逆辈①。
①“理中、四逆辈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四逆辈”。
伤寒,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系在太阴。太阴当发身黄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,虽暴烦、下利日十余行,必自止,以脾家实,腐秽当去故也。
本太阳病,医反下之,因尔腹满、时痛者,属太阴也,桂枝加芍药汤主之;大实痛者,桂枝加大黄汤主之。
太阴病,脉弱,其人续自便利,设当行大黄、芍药者,宜减之,以其人胃气弱,易动故也。①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下利者,先煎芍药三沸。”
太阴病,大便反硬,腹中胀满者,此脾气不转也,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;若不胀满,反短气者,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太阴病,大便反硬,腹中胀满,此为食不化,脉当浮而涩,宜白术干姜枳实白蜜汤主之;若不胀满,短气,此为脾气陷,脉当下坠,宜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。”
太阴病,渴欲饮水,饮水即吐者,此为水在膈上,宜半夏茯苓汤
此条湘古本作“太阴病,渴欲饮水,饮水即吐,此为水隔在上,脉当浮弦而涩,干姜半夏竹茹茯苓汤主之。”
太阴病,下利,口渴,脉虚而微数者,此津液伤也,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
此条湘古本作“太阴病,下利,口渴,发热,汗出,此为脾津竭,脉当虚数而涩,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主之。”
太阴病,不下利、吐逆,但苦腹大而胀者,此脾气实也,厚朴四物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太阴病,不下利、吐逆,但腹中苦胀,此为脾气结,脉当大而滑,宜厚朴枳实半夏知母汤主之。”
太阴病,不吐、不满,但遗矢无度者,虚故也,理中加黄芪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太阴病,不腹满、不吐呕,但利不自觉,此为脾阳衰,脉当濡而涩,宜人参干姜蜀椒甘草汤主之。”
太阴病,欲吐不吐,下利时甚时疏,脉浮涩者,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太阴病,恶风,欲吐不吐,下利时甚时疏,此为脾受风,脉当浮而涩,宜茯苓白术桂枝半夏生姜汤主之。” 此条可与伤风脉证并治“风邪乘脾”相关条文互参。
太阴病,吐逆,腹中冷痛、雷鸣,下利,脉沉紧者,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太阴病,恶寒,吐逆,腹中冷痛,雷鸣下利,此为脾受寒,脉当紧而弱,干姜附子麻黄薤白汤主之。”
太阴病,有宿食,脉滑而实者,可下之,宜承气辈;若大便溏者,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
此条湘古本作“病宿食,脉滑而实者,可下之,宜承气汤;但滑者,宜引导之,厚朴茯苓半夏麫麦豆黄卷汤主之,便溏者加白术与之。”
太阴病欲解时,从亥至丑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