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
寒病,骨痛,阴痹,腹胀,腰痛,大便难,肩背颈项引痛,脉沉而迟,此寒邪干肾也,桂枝加葛根汤主之;其着也则两腘痛,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涪古本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:“肾中寒,下利清谷,腹痛而便难,身体痛,恶寒,骨节疼,身蜷沉重,手足拘急。”(《金匮》缺)。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肾着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。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带五千钱,甘姜苓术汤主之。”其中“衣里冷湿”涪古本作“表里冷湿”,其余同宋本。可供参考。
涪古本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:“肾中寒,下利清谷,腹痛而便难,身体痛,恶寒,骨节疼,身蜷沉重,手足拘急。”(《金匮》缺)。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肾着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。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带五千钱,甘姜苓术汤主之。”其中“衣里冷湿”涪古本作“表里冷湿”,其余同宋本。可供参考。
寒病,两胁中痛,寒中行善掣节,逆则头痛,耳聋,脉弦而沉迟,此寒邪乘肝也,小柴胡汤主之;其着也,则两腋急痛,不能转侧,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。
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肝中寒者,两臂不举,舌本燥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转侧,食则吐而汗出也。”(《脉经》、《千金》云:“时盗汗,咳,食已吐其汁。”)可供参考。
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肝中寒者,两臂不举,舌本燥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转侧,食则吐而汗出也。”(《脉经》、《千金》云:“时盗汗,咳,食已吐其汁。”)可供参考。
寒病,胸胁支满,膺背肩胛间痛,甚则喜悲,时发眩仆而不知人,此寒邪乘心也,通脉四逆汤主之;其着也,则肘外痛,臂不能伸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,剧者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,譬如蛊注。其脉浮者,自吐乃愈。”可供参考。
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,剧者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,譬如蛊注。其脉浮者,自吐乃愈。”可供参考。
寒病,腹满,肠鸣,食不化,飧泄,甚则足痿不收,脉迟而涩,此寒邪乘脾也,理中汤主之;其着也,则髀枢强痛、不能屈伸,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。
涪古本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:“脾中寒,腹胀满而时痛,手足寒,吐而自利,食不化也。”(《金匮》缺)可供参考。
涪古本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:“脾中寒,腹胀满而时痛,手足寒,吐而自利,食不化也。”(《金匮》缺)可供参考。
寒病,喘,咳,少气,不能报息,口唾涎沫,耳聋,嗌干,此寒邪乘肺也,脉沉而迟者,甘草干姜汤主之;其着也,则肘内痛,转侧不便,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。
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肺中寒,吐浊涕。”可供参考。
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肺中寒,吐浊涕。”可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