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寒病,骨痛,阴痹,腹胀,腰痛,大便难,肩背颈项引痛,脉沉而迟,此寒邪干肾也,桂枝加葛根汤主之;其着也则两腘痛,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涪古本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:“肾中寒,下利清谷,腹痛而便难,身体痛,恶寒,骨节疼,身蜷沉重,手足拘急。”(《金匮》缺)。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肾着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。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带五千钱,甘姜苓术汤主之。”其中“衣里冷湿”涪古本作“表里冷湿”,其余同宋本。可供参考。
甘草二两(炙)、白术二两、干姜四两、茯苓四两重量换算 >>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①。
①:《金匮》有“腰中即温”四字。
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
涪古本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:“肾中寒,下利清谷,腹痛而便难,身体痛,恶寒,骨节疼,身蜷沉重,手足拘急。”(《金匮》缺)。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肾着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。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带五千钱,甘姜苓术汤主之。”其中“衣里冷湿”涪古本作“表里冷湿”,其余同宋本。可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