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泻心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甘草四两(炙)、黄芩三两、干姜三两、人参三两、半夏半升(洗)、黄连一两、大枣十二枚(擘)重量换算 >>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
  • 寒病,胸胁支满,膺背肩胛间痛,甚则喜悲,时发眩仆而不知人,此寒邪乘心也,通脉四逆汤主之;其着也,则肘外痛,臂不能伸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    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,剧者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,譬如蛊注。其脉浮者,自吐乃愈。”可供参考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  • 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。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  • 伤寒,服汤药下之,利不止,心下痞硬;服泻心汤不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益甚;医以理中与之,利仍不止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故也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
  •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
  • 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。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。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。蚀于上部则声嗄,甘草泻心汤主之;蚀于下部则咽干,苦参汤洗之;蚀于肛者,雄黄薰之。
  •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
  • 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后治其痞。治吐宜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,治痞宜泻心汤。
    此条涪古本作“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中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龙汤主之。治涎沫止,乃治痞,泻心汤主之。”宋本相似。《千金方》作“治妇人霍乱,呕逆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涎沫,可服小青龙汤。涎沫止,次治其痞,可服甘草泻心汤。”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王晋三曰:「甘草泻心,非泻结热,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,致水寒上逆,火热不得下降,结为痞。故君以甘草、大枣和胃之阴,干姜、半夏启胃之阳,坐镇下焦客气,使不上逆,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,而否乃成泰矣。」

    陈平伯曰:「心下痞本非可下之实热,但以妄下胃虚,客热内陷,上逆心下耳。是以胃气愈虚,痞结愈甚。夫虚者宜补,故用甘温以补虚,客者宜除,必藉苦寒以泄热。方中倍用甘草者,下利不止,完谷不化。此非禀九土之精者,不能和胃而缓中。方名甘草泻心,见泄热之品,得补中之力,而其用始神也。」

    徐灵胎曰:「两次误下,故用甘草以补胃而痞自除。俗医以甘草满中,为痞呕禁用之药,盖不知虚实之义也。」又曰:「此治上焦不和之痢。」

    《伤寒六书》:「动气在上,下之则腹满心痞,头眩,宜甘草泻心汤。」

    《张氏医通》:「痢不纳食,俗名噤口。如因邪留胃中,胃气伏而不宣,脾气因而涩滞者,香、连、枳、朴、桔红、茯苓之属,热毒冲心,头痛,心烦,呕而不食,手足温暖者,甘草汤心汤去大枣易生姜。此证胃口有热,不可用温药。」

    邹润庵曰:「泻心汤三方,有来自三阳之别,曰:『柴胡汤证具,以它药下之,心下遂满而不痛者,从少阳来者也。』曰:『汗出解后,心下痞硬,干噫下利者,从太阳来者也。』曰:『医反下之,下利日数十行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,从阳明来者也。』」又曰:「余治疟发时先呕者用半夏泻心,吐泻交作者用生姜泻心,胸痞下利者用甘草泻心,皆应如桴鼓。」

    沈亮晨曰:「半夏泻心、甘草泻心,皆下后伤真气之过也。生姜泻心因于食,大黄泻心因于热,附子泻心因于寒。」

    徐灵胎曰:「三泻心之药,大半皆本于柴胡汤,故其所治之证多与柴胡证相同,而加治虚、治痞之药耳。」

    唐容川曰:「诸泻心证皆是痞结膈膜之间。隔膜有管窍通于胃中,故各泻心汤治膈间皆用和胃之药,借胃气以运行其膈间也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