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

病人胸满、唇痿、舌青、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无寒热,脉微大来迟,腹不满,其①言我满,此为有瘀血。
①此处涪古本、宋本、白云阁本有“人”。
病人如有热状,烦满,口干燥而渴,其脉反无热,此为阴伏,是瘀血也,当下之,宜下瘀血汤
膈间停留瘀血,若吐血、色黑者,桔梗汤主之。
病人当汗出,不出,内结,亦为瘀血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吐血不止者,柏叶汤主之;黄土汤亦主之。
心气不足,吐血,若衄血者,泻心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心气有余,吐血、衄血,泻心汤主之;设属亡血家,生地黄煎主之。”
衄血不止者,阿胶散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下血,先便而后血者,此远血也,黄土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下血,先便后血,此远血也,黄土白术汤主之;吴萸桃花石汤亦主之。”
吐之后,身痛,但奄奄然,心中不烦者,辄自愈;假令烦躁,心中闷乱,纷纷欲吐,颠倒不安,医与黄土汤阿胶散,弥更闷乱,卒至不救。闷者,当急吐之,三物瓜蒂散主之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
下血,先血而后①便者,此近血也,赤豆当归散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下血,先血后便,此近血也,赤小豆当归散主之;续断当归散亦主之。” ①“后”:原无此字,白云阁本米伯让勘误时补入。从补。
师曰:病人面无色,无寒热,脉沉弦者,必衄血;脉浮而弱,按之则绝者,必下血;烦而咳者,必吐血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病人面无血色,无寒热,脉浮弦者,衄;脉沉弱,手按之绝者,下血;烦咳者,必吐血。” 宋本作“病人面无色,无寒热,脉沉弦者,衄;浮弱,手按之绝者,下血;烦咳者,必吐血。”
从春至夏衄血者,属太阳也;从秋至冬衄血者,属阳明也。
尺脉浮,目睛晕黄者,衄未止也;黄去睛慧了者,知衄已止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问曰:病衄,连日不止,其脉何类?师曰:尺脉浮,目睛晕黄,衄未止;晕黄去,目睛慧了,知衄今止。”
夫吐血,咳逆上气,其脉数而有热,不得卧者,死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《金匮》补。
夫酒客咳者,必致吐血,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、《金匮》补。
问曰:寸口脉微浮而涩①,法当亡血,若汗出,设不汗出者云何?师曰:若身有疮,被刀斧所伤,亡血故也,此名金疮。无脓者,王不留行散主之;有脓者,排脓散主之,排脓汤亦主之。
①“脉微浮而涩”:涪古本与宋本作“脉浮微而涩”。
浸淫疮,从口①流向四肢者,可治;从四肢流来入口者,不可治。
①此处涪古本有“而起”。
浸淫疮,黄连粉主之。
诸脉浮数,法当发热,而反①洒淅恶寒,若有痛处,当发其痈。
①“反”:疑多此字,平脉法云“寸口脉浮而数,浮为风,数为热;风为虚,虚为寒。风虚相搏,则洒淅恶寒也。”又云“诸脉浮数,当发热而洒淅恶寒。若有痛处,饮食如常者,蓄积有脓也。”故当无“反”字。
脉浮而数,身体无热,其形嘿嘿,胸中微燥,不知痛之所在,此人当发痈肿。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