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

问曰:病有霍乱者何?答曰:呕吐而利,此名霍乱。
师曰:霍乱属太阴,霍乱必吐、利,吐、利不必尽霍乱。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,热气上逆故吐,寒气下注故利。其有饮食不节,壅滞于中,上者竟上则吐,下者竟下则利,此名吐利,非霍乱也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师曰:霍乱属太阴,霍乱必吐利,吐利不必尽霍乱。霍乱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,热气上逆故吐,寒气下注故利,故曰霍乱。有饮食不节,拥乱于中,令消化失力;消化失力,则升降不利,浊应降而上升,故吐;清应升而下降,故利,名曰宿食霍乱。乃有霍乱兼少阳、少阴、暑气、疫气者。若胃寒脾湿,亦令吐利,非霍乱也。”
问曰:病有发热、头痛、身疼、恶寒、吐、利者,此属何病?答曰:此非霍乱。霍乱自吐下。今恶寒、身疼,复更发热,故知非霍乱也。
霍乱,呕吐、下利,无寒热,脉濡弱者,理中汤主之。
先吐后利,腹中满痛,无寒热,脉濡弱而涩者,此宿食也,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霍乱,先吐后利,腹中满痛,无寒热,此伤于食,名曰宿食霍乱。脉濡弱而涩者,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。”
胸中满,欲吐不吐,下利时疏,无寒热,腹中绞痛,寸口脉弱而结者,此宿食在上故也,宜瓜蒂散
此条湘古本作“霍乱,胸中满,欲吐不吐,下利时疏,无寒热,腹中绞痛,脉俱弱、寸口结者,此食停于上,宜烧盐汤吐之,令谷气空虚自愈。” 其中烧盐汤方缺。清《医方简义》烧盐汤方作“炒盐一味,以热汤调服一盏,急以指头探喉,其痰自吐矣。”
霍乱,往来寒热,胁下痛,下利,吐胆汁,此为兼少阳。脉弱而弦者,小柴胡加白术茯苓汤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湘古本补。
霍乱,呕吐,下利清谷,手足厥冷,①脉沉而迟者,四逆汤主之。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此为兼少阴”。
吐、利,发热,脉濡弱而大者,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霍乱,吐、下,发热,必其人脾湿胃燥,此为兼阳明。脉濡弱而大者,宜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。”
呕吐甚则蚘出,下利时密时疏,身微热,手足厥冷,面色青,脉沉弦而紧者,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霍乱,吐甚蚘出,下利时密时疏,身微热,手足厥冷,面色青,此为兼厥阴。脉沉弦而紧者,宜四逆汤加吴茱萸黄连主之。若唇青,目内陷,或如痉状者,不治。”
霍乱,吐、利,口渴,汗出,短气,脉弱而濡者,理中加人参栝蒌根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霍乱,吐、利,口渴,汗出,短气,此为兼暑气。脉弱而濡者,宜白术茯苓半夏泽泻栝蒌根汤主之。”
霍乱兼疫气,必霍乱死后,尸气流传,相染为病。当按法治之。但剂中宜加香气之品以逐之,沉香、丁香、香蒲入汤佳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湘古本补。
饮水即吐,食谷则利,脉迟而弱者,理中加附子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饮水即吐,食谷则利,此为胃寒,非霍乱也。脉迟而弱,人参干姜半夏生姜汤主之。”
腹中胀满而痛,时时上下,痛气上则吐,痛气下则利,脉濡而涩者,理中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腹中胀满而痛,时时上下,痛气上则吐,痛气下则利,此为脾湿,非霍乱也。脉濡弱而滑,茯苓白术泽泻干姜厚朴汤主之。”
霍乱,证有虚实,因其人本有虚实,证随本变故也。虚者脉濡而弱,宜理中汤;实者脉急而促,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
此条湘古本作“霍乱,证有虚实,因其人有虚实,证随本转。虚者脉濡弱,实者脉急促。虚者,宜理中汤;实者,宜黄连黄芩干姜半夏汤主之。”
转筋之为病,其人臂脚直,脉上下行、微弦。转筋入腹者,鸡屎白散主之。
此条从会通本,依涪古本、《金匮》补,《脉经》载霍乱篇后。
霍乱,转筋,必先其时已有寒邪留于筋间,伤其荣气,随证而发,脉当濡弱,反见弦急①,厥逆者,理中加附子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霍乱,转筋,必先其时风湿邪注于筋,脉当濡弱,时一弦急,宜桂枝茯苓细辛白术防己汤主之。” ①“反见弦急”:湘古本与白云阁本作“时一弦急”。
霍乱,已,头痛、发热、身疼痛,热多、欲饮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、不饮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
伤寒,其脉微涩者,本是霍乱,今是伤寒,却四五日至阴经上,若转入阴者,必利①;若欲似大便,而反矢气,仍不利者,此属阳明也,便必硬,十三日愈。所以然者,经尽故也。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本呕、下利者,不可治也”。
下利后,便当硬,硬则能食者,愈;今反不能食,到后经中,颇能食,复过一经亦能食,过之一日当愈;不愈者,不属阳明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