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

风为百病之长,中于面,则下阳明,甚则入脾;中于项,则下太阳,甚则入肾;中于侧,则下少阳,甚则入肝。病变不一,慎毋失焉。
风病,头痛,多汗,恶风,腋下痛,不可转侧,脉浮弦而数,此风邪干肝也,小柴胡汤主之;若流于腑,则口苦,呕逆,腹胀,善太息,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。
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肝中风者,头目瞤,两胁痛,行常伛,令人嗜甘。”可供参考。
风病,胸中痛,胁支满,膺背肩胛间痛,嗌干,善噫,咽肿,喉痹,脉浮洪而数,此风邪乘心也,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主之。
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心中风者,翕翕发热,不能起,心中饥,食即呕吐。”可供参考。
风病,四肢懈惰,体重,不能胜衣,胁下痛引肩背,脉浮而弦涩,此风邪乘脾也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;若流于腑,则腹满而胀,不嗜食,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。
《金匮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:“脾中风者,翕翕发热,形如醉人,腹中烦重,皮目瞤瞤而短气。”(《千金》“目”作“肉”)可供参考。
风病,咳而喘息有音,甚则唾血,嗌干,肩背痛,脉浮弦而数,此风邪乘肺也,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主之;若流于大肠,则大便燥结,或下血,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主之。
涪古本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:“肺中风者,口燥而喘,头运而身重,冒风而肿胀。”《金匮》作“肺中风者,口燥而喘,身运而重,冒而肿胀。”可供参考。
风病,面目浮肿,脊痛、不能正立,隐曲不利,甚则骨痿,脉沉而弦,此风邪乘肾也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
涪古本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:“肾中风,心中烦,不得眠,四肢烦疼,呕而渴,咽痛,腹中痛,小便不利,泄利下重。”(《金匮》缺)可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