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风病,面目浮肿,脊痛、不能正立,隐曲不利,甚则骨痿,脉沉而弦,此风邪乘肾也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”
涪古本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篇:“肾中风,心中烦,不得眠,四肢烦疼,呕而渴,咽痛,腹中痛,小便不利,泄利下重。”(《金匮》缺)可供参考。
名家注解

风邪入肾,则挟水气上升,故面目浮肿。肾脉贯脊,故脊痛不能正立。隐曲,谓隐蔽委曲之处,阴道是也。肾开窍于二阴,故为隐曲不利。肾主骨,甚则厥气逆于下,故骨痿也。肾脏属阴而在里,故其脉沉而弦。此风邪中于项则下太阳,甚则入肾之脉证也。足太阳与少阴相表里,主之以柴胡桂枝汤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,荣卫调谐,身濈然而汗出解也。

《素问》风论五脏风证候,皆有「多汗恶风」四字。而此篇惟于首节风邪干肝言多汗恶风,其下四节不重举,以其为风病共同证候也。此所谓风邪干乘五脏者,以其脏所主之经脉言尔,若果风邪入脏,则当舌即难言、口吐涎,非诸方所能奏效也。孙真人皆灸本脏背俞,兼用续命汤治之。又此篇风病乃天气之虚邪贼风伤人,由经脉而干乘五脏之脉证治法,与六经篇所论之中风,为天气之常,有缓急之殊、传经不传经之异,当分别观之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