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
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无汗,恶风者,葛根汤主之。
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;若不下利,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。
此条涪古本作“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,葛根汤主之。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,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。”
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热未解①也;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②主之。
①“热未解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表未解”。②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葛根黄芩黄连汤”,方同。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身疼,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,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
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也,宜麻黄汤
太阳病,十日已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,设胸满、胁痛,与小柴胡汤;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
太阳伤寒,脉浮紧,发热、恶寒、身疼痛、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;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,服之则厥逆、筋惕、肉瞤,此为逆也。
太阳中风,脉浮缓,身不疼、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
伤寒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满,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
伤寒,心下有水气,咳而微喘,发热,不渴。服汤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龙汤主之。
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
太阳病,下之,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。
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;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
太阳病,先发汗不解,而复下之,脉浮者,不愈。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脉浮,故知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
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。服药已,微除,其人发烦,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;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麻黄汤主之。
太阳病,脉浮紧,发热,身无汗,自衄者愈。
二阳并病,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,续自微汗出,不恶寒。若太阳病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;如此可小发其汗。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气怫郁在表也,当解之薰之。若发汗不彻,彻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,当汗之。不汗,则其人烦躁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更发汗则愈。若其人短气但坐者,以汗出不彻故也。何以知汗出不彻?以脉涩故知之也。①
①“若发汗不彻...以脉涩故知之也”:湘古本作“若发汗不彻,彻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。当汗不汗,其人躁烦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,但坐,以汗出不彻故也,更发汗则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彻?以脉涩故知也。”宋本“彻不足言”作“不足言”,其余与湘古本同。
脉浮紧①者,法当汗出而解。若②身重、心悸者,不可发汗,须自汗出乃愈。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也;须里实③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
①“脉浮紧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脉浮数”。②宋本与湘古本此处有“下之”。③“须里实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须表里实”。
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。所以然者,以荣气不足,血弱故也①。
①“所以然者,以荣气不足,血弱故也”:涪古本作“何以知然?此为荣气不足,血气微少故也”;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何以知然?以荣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”
脉浮者,病在表,可发汗,宜麻黄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