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脉浮紧①者,法当汗出而解。若②身重、心悸者,不可发汗,须自汗出乃愈。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也;须里实③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”
①“脉浮紧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脉浮数”。②宋本与湘古本此处有“下之”。③“须里实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须表里实”。
成无己曰:「经曰:『诸脉浮数,当发热而洒浙恶寒。』言邪气在表也,是当汗出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损其津液,虚其胃气。若身重心悸而尺脉实者,则下后里虚,邪气乘虚转里也。今尺脉微,身重心悸,知下后里虚,津液不足,邪气不转里,但在表也。然以津液不足,则不可发汗,须里气实、津液足,便自汗出而愈。」
钱天来曰:「身重者,因邪入里,误下而胃中阳气虚损也。凡阳气盛则身轻,阴气盛则身重,故童子纯阳未杂,而轻儇跳跃,老人阴盛阳衰,而肢体龙钟,是其验也。误下阳虚,与误汗阳虚无异。此条心悸,与发汗过多叉手冒心之心下悸,同一里虚之所致也。」
顾尚之曰:「不可发汗者,言不可用麻黄以大发其汗,非坐视而待其自愈也,用小建中以和其津液,则自汗而解矣。」
《金鉴》曰:「伤寒未发热,脉多浮紧,寒盛也。己发热,脉多浮数,热盛也。均宜麻黄汤发汗则愈。」
黄竹斋按:此节通行本及湘古本作脉浮数,故成注云然。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