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青龙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麻黄六两(去节)、桂枝二两(去皮)、甘草二两(炙)、杏仁四十枚(去皮尖)、生姜三两(切)、大枣十二枚①(擘)、石膏如鸡子大②(碎)重量换算 >>

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取微似汗。汗多者,温粉粉之。一服汗出,停后服。若复服,汗多亡阳,遂虚,恶风,烦躁,不得眠也。

①“大枣十二枚”:白云阁本亦作“大枣十二枚”,涪古本、宋本、湘古本作“大枣十枚”。②“鸡子大”:白云阁本亦作“鸡子黄大”,涪古本、宋本、湘古本作“鸡子大”;桂本在大青龙加附子汤中,作“鸡子大”。此处存疑,暂以鸡子大为正。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  • 太阳伤寒,脉浮紧,发热、恶寒、身疼痛、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;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,服之则厥逆、筋惕、肉瞤,此为逆也。
  • 太阳中风,脉浮缓,身不疼、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
  •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
  • 病溢饮者,当发其汗,大青龙汤主之;小青龙汤亦主之。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《肘后方》:「姚大夫辟温病粉身方:芎藭、白芷、藳本三物等分,下筛内粉中。以涂粉于身,大良。」

    《孝慈备览》:「扑身止汗法:麸皮、糯米粉二合,牡蛎、龙骨二两,共为极细未,以陈绢包裹,周身扑之,其汗自止。」

    吴缓曰:「大青龙汤,仲景治伤寒,发热恶寒,烦躁者用之。夫伤寒,邪气在表,不得汗出,其人烦躁不安,身心无如之奈何,如脉浮紧,或浮数者,急用此汤发汗则愈。乃仲景之妙法也。譬若亢热已极,一雨而凉,其理可见也。若不晓此理,见其躁热,投以寒凉之药,其害可胜言哉。」

    王文禄曰:「大青龙,麻黄汤之变。治风寒外壅而闭热于经者,故加石膏于发汗药中,尤为峻剂。」

    舒驰远曰:「此汤麻、桂合用,是使桂因麻而入荣,麻亦藉桂而走卫,正合行其力,而非合施其用。甘草、杏仁缓阳热而利膈气。生姜、大枣调荣卫而生津液。尤妙在石膏之辛甘大寒,解热生津,除烦躁而救里,达肌表而助汗,安内攘外胥赖之矣。」

    王晋三曰:「麻黄、桂枝、越婢,互复成方。辛热之剂复以石膏变成辛凉,正如龙为阳体而变其用为阴雨也。方义专主泄卫,故不用芍药。欲其直达下焦,故倍加铢两。从卫分根本上泄邪,庶表里郁热之气顷刻致和。《内经》治远用奇方大制,故称大青龙。」

    汪友苓曰:「或问病人同是服此汤,而汗多亡阳,一则厥逆筋惕肉瞤,一则恶风烦躁不得眠,二者之寒热迥然不同何也?余答曰:一则病人脉微弱,汗出恶风,是阳气本虚也,故服之则厥逆而虚冷之证生焉,一则病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而烦躁,是邪热本甚也,故服之则正气虽虚而邪热未除。且也厥逆之逆为重,以其人本不当服而误服之也。烦躁不得眠为轻,以其人本当服而过服之也。」

    《济阳纲目》:「大青龙加黄芩汤治寒疫,头痛身热,无汗恶风,烦躁者,此方主之。(即本方加黄芩)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