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青龙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麻黄三两(去节)、芍药三两、细辛三两、桂枝三两(去皮)、干姜三两、半夏半升(洗)、甘草三两(炙)、五味子半升重量换算 >>

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若渴去半夏,加栝蒌根三两;若微利,若噎者,去麻黄,加附子一枚;若小便不利、少腹满者,去麻黄,加茯苓四两;若喘者,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。

湿病脉证并治第九
  • 湿气在内,与脾相搏,发为中满,胃寒相将,变为泄泻,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,泄泻宜理中汤。若上干肺,发为肺寒,宜小青龙汤。下移肾,发为淋漓,宜五苓散。流于肌肉,发为黄肿,宜麻黄茯苓汤①。若流于经络,与热气相乘,则发痈脓。脾胃素寒,与湿久留,发为水饮。与燥相搏,发为痰饮,治属饮家。
    ①“麻黄茯苓汤”:湘古本作“麻黄茯苓白术防己赤小豆汤”,方同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  • 伤寒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满,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
  • 伤寒,心下有水气,咳而微喘,发热,不渴。服汤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龙汤主之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  • 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,小青龙汤主之。
  •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
  • 咳逆,倚息、不得卧,脉浮弦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
  • 咳而气逆,喘鸣迫塞,胸满而胀,一身面目浮肿,鼻出清涕,不闻香臭,此为肺胀,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。
    此条涪古本作“肺痈,胸满胀,一身面目浮肿,鼻塞清涕出,不闻香臭酸辛,咳逆上气,喘鸣迫塞,先服小青龙汤一剂,却与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。” 《金匮》作“肺痈,胸满胀,一身面目浮肿,鼻塞清涕出,不闻香臭酸辛,咳逆上气,喘鸣迫塞,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,三日一剂,可至三四剂,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。”
  • 病溢饮者,当发其汗,大青龙汤主之;小青龙汤亦主之。
  •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
  • 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后治其痞。治吐宜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,治痞宜泻心汤。
    此条涪古本作“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中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龙汤主之。治涎沫止,乃治痞,泻心汤主之。”宋本相似。《千金方》作“治妇人霍乱,呕逆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涎沫,可服小青龙汤。涎沫止,次治其痞,可服甘草泻心汤。”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《和剂局方》:「小青龙汤治形寒饮冷,内伤肺经,咳嗽喘急,呕吐涎沫。」

    陈古愚曰:「此寒伤太阳之表而不解,动其里水也。麻、桂从太阳以祛表邪。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。干姜散胸前之满。半夏降上逆之气。合五味子之酸,芍药之苦,取酸苦涌泻而下行,既欲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缓之者,合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,能入邪气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。凡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,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,而邪气水饮一并廓清矣。」

    张令韶曰:「若渴者,水蓄于下,火郁于上,去半夏之燥,加栝蒌根引水液上升。利者,水寒在下,火不得下交,水得寒气冷必相搏,其人即噎,故加附子。小便不利,少腹满者,土虚而不能制水,故加茯苓以补中土。水逆于里而不逆于表,故去麻黄。喘者,水气上逆而射肺,故加杏仁以疏肺气。」

    陈修园曰:「干姜以司肺之关,五味以司肺之阖,细辛以发动其阖辟活动之机。小青龙汤中,当以此三味为主。故他药皆可加减,此三味则缺一不可。」

    费晋卿曰:「此方全为外有风,内有蓄水而设。所以不用石膏者,因水停胃中,不得复用石膏以益胃之寒,故一变而为辛散,外去风而内行水。亦名青龙者,亦取发汗,天气下为雨之义也。」

    《御药院方》:「细辛五味子汤治肺气不利,咳嗽喘满,胸膈烦闷,痰涎多,喉中有声,鼻塞清涕,头痛目眩,肢体倦怠,咽嗌不利,呕逆恶心。」

    《张氏医通》:「冬月嗽而发寒热,谓之寒嗽,小青龙汤加杏仁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