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
脉浮而紧①者,可发汗,宜麻黄汤
①“脉浮而紧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脉浮而数”。
病人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,卫气不谐也。所以然者,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,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也。复发其汗则愈,宜桂枝汤
此条宋本与湘古本作“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,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。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,复发其汗,荣卫和则愈,宜桂枝汤。”
病人脏无他病,时发热、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先其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
伤寒,脉浮紧,不发汗,因致衄者,麻黄汤主之。
伤寒,不大便六七日,头痛有热者,与承气汤;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里,仍在表也,当须发汗,①宜桂枝汤
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若头痛者必衄”。
伤寒,发汗已解,半日许复烦,脉浮紧①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
①“脉浮紧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脉浮数”。
凡病,若发汗、若吐、若下,若亡血、亡津液,①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。
此处涪古本有“而”。
大汗之后,复下之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,勿治之,久久小便必自利。
此条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大下之后,复发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,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”
大下之后,复发汗,其人必振寒,脉微细。所以然者,内外俱虚故也。
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,不得眠、夜而安静,不呕,不渴,无表证,脉沉而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。
发汗后,身疼痛,脉沉迟者,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①主之。
①“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”:宋本作“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”;湘古本作“桂枝去芍药加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”,方同桂本。
发汗、若下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;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
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、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。
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也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
奔豚病,从少腹上冲咽喉,发作欲死,复还止者,皆从惊恐得之。
奔豚,气上冲胸,腹痛,往来寒热,奔豚汤主之。
发汗后,腹胀满者,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。
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、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。
发汗,病不解,反恶寒者,虚故也,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发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烦躁者,茯苓四逆汤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