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发汗后,恶寒者,虚故也;不恶寒,但热者①,实也,当和胃气,与
调胃承气汤。
①“但热者”:会通本作“但恶热者”,宋本、湘古本、白云阁本均无“恶”字。
太阳病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,不得眠,欲得饮水,少少与之,令胃气和则愈;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,消渴者,
五苓散主之。
太阳病发汗已,脉浮弦①,烦渴者,
五苓散主之。
①“脉浮弦”:宋本作“脉浮数”。湘古本同桂本。
中风,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、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
五苓散主之。
未持脉时,病人叉手自冒心,师因试教令咳,而不咳①者,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。所以然者,以重发汗,虚故也。
①“不咳”:湘古本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作“不即咳”。
发汗后,水药不得入口为逆。若更发汗,必吐、下不止。
伤寒五六日,大下之后,身热不去,心中结痛者,未欲解也,
栀子豉汤主之。
伤寒下后,心烦腹满,卧起不安者,
栀子厚朴枳实汤①主之。
①“栀子厚朴枳实汤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栀子厚朴汤”,方同。
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,微烦者,
栀子干姜汤主之。
太阳病,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者,
真武汤主之。
衄家,不可发汗,汗出必额上陷,脉当紧①,直视不能眴②,不得眠。
①“脉当紧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脉急紧”。②“眴”:音 xuàn,转动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