栀子干姜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栀子十四枚(擘)、干姜二两重量换算 >>

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二服。

进一服得吐者,止后服。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  • 发汗后及吐、下后,虚烦、不得眠,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、心中懊憹,栀子干姜汤主之;若少气者,栀子甘草豉汤主之;若呕者,栀子生姜豉汤主之。
  • 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,微烦者,栀子干姜汤主之。
  • 凡用栀子汤,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,不可与之。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陈古愚曰:「栀子性寒,干姜性热,二者相反,何以同用之。而不知心病而烦,非栀子不能清之,脾病而寒,非干姜不能温之。有是病则用是药,有何不可。」

    张令韶曰:「栀子导阳热以下行,干姜温中土以上达,上下交而烦热止矣。」

    刘河间曰:「凡诸栀子汤,皆非吐人之药,以其燥郁结之甚,而药顿攻之,不能开通,则郁发而吐。因其呕吐发开郁结,则气通津液宣行而已,不须再服也。」

    《杨氏家藏方》:「二气散治阴阳痞结,咽膈噎塞,状若梅核,妨碍饮食,久而不愈,即成反胃。」

    《内经拾遗方论》:「一笑散,治心疝寒痛,如神之剂。干姜炒黑,山栀子姜汁拌炒,上用酒二钟,煎八分,不拘时服。」

    《成迹录》:「己未之秋,疫痢流行,其证多相似,大抵胸满烦躁,身热殊甚,头汗如流,腹痛下痢,色如尘煤,行数无度。取桃仁承气汤,栀子干姜汤,以互相进,无一不救者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