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辨少阴病脉证并治

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
少阴病,欲吐不吐,心烦,但欲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者,属少阴也,虚,故饮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,少阴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,以下焦虚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病人脉阴阳俱紧,反汗出者,亡阳也。此属少阴,法当咽痛而复吐、利。
少阴病,咳而下利、谵语者,被火气①劫故也,小便必难,以强责少阴汗也。
①“火气”:桂本广西80版原作“火”,涪古本、宋本、湘古本、白云阁本皆作“火气”,从改。
少阴病,脉细沉数,病为在里,不可发汗。
少阴病,脉微,不可发汗,亡阳故也;阳已虚,尺脉弱涩者,复不可下之。
少阴病,脉紧,至七八日,自下利,脉暴微,手足反温,脉紧反去者,为欲解也;虽烦、下利,必自愈。
少阴病,下利,若利自止,恶寒而蜷卧,手足温者,可治。
少阴病,恶寒而蜷,时自烦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。
少阴中风,脉阳微阴浮者,为欲愈。①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若烦躁不得卧者,为未愈也。”
少阴病,欲解时,从子至寅上。
少阴病,吐、利,手足不逆冷,反发热者,不死。脉不至者,灸少阴七壮。
少阴病八九日,一身手足尽热者,以热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,未知从何道而出,或从口鼻,或从耳①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①“耳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目”。
少阴病,恶寒,身蜷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。
少阴病,吐、利,躁烦,四逆者,死。
少阴病,下利止而头眩,时时自冒者,死。
少阴病,四逆,恶寒而身蜷,脉不至,心烦而躁者①,死。
①“心烦而躁者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不烦而躁者”。从上文“少阴病,吐利,躁烦,四逆者,死。”来看,应以“心烦而躁者”为正。
少阴病六七日,息高者,死。
少阴病,脉微细沉,但欲卧,汗出不烦,自欲吐。至五六日,自利,复烦躁不得卧寐者,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