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,未知从何道而出,或从口鼻,或从耳①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”
①“耳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目”。
名家注解

张隐庵曰:「此言强发少阴之汗,而动胞中之血也。少阴病,但四肢厥冷,则无汗矣,若强发之,则血液内伤,故必动其血。胞中者,血海也。经云:『冲脉、任脉,皆起于胞中。』未知从何道出者,未知从冲脉而出,从任脉而出也。冲脉会于咽喉,别而络唇口,出于颃颡,颃颡乃口鼻交通之窍,或从口鼻者,从冲脉而出也。任脉从少腹之内上行,系两目之下中央,至目下之承泣,或从目出者,从任脉而出也。此生气厥于下,血出竭于上,是名下厥上竭,经脉内伤,为难治。」

喻嘉言曰:「强发少阴汗而动其血,势必逆行而上出阳窍。以诸发汗药皆阳经药也。或口鼻,或耳目,较前证血从阴窍出者,则倍甚矣。」

程郊倩曰:「五液皆主肾,故太阳当汗之证,尺中一迟,辄不可汗,曰荣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况强发少阴汗乎!周身之气皆逆,血随奔气之促逼而见,故不知从何道出。难治者,下厥非温不可,而上竭则不能用湿,故为逆中之逆耳。」

《伤寒九十论》:「一妇人得伤寒数日,咽干烦渴,脉弦细。医者汗之,其始衄血,继而脐中出血。医者惊骇而遁。予曰:『少阴强汗之所致也。盖少阴不当发汗,仲景云:“少阴强发汗,必动其血,未知从道而出,或从口鼻,或从耳目,是为下厥上竭。”仲景云无治法。』予投以姜附汤,数服血止,后得微汗愈。」

陶节庵曰:「当归四逆汤,仍灸太谿、三阴交、涌泉。」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