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杂病论 · 桂林古本 · 增订版

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

伤暑,肺先受之,肺为气府,暑伤元气,寸口脉弱,口渴,汗出,神昏,气短,竹叶石膏汤主之。
①伤暑,发热,汗出,口渴,脉浮而大②,名曰中暍,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③主之。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素热”。②“脉浮而大”:湘古本作“脉弱而大”。③“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”:湘古本作“人参白虎加黄连阿胶汤”,方同。
伤暑,汗出已,发热,烦躁,声嘶,脉反浮数者,此为肺液伤,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。
伤暑,心下有水气,汗出,咳、嗽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,脉弱而滑,栝蒌茯苓汤主之。
此条湘古本作“伤暑,心下有水气,暑热与水气相蒸,发为暑湿舍肺,汗出,咳嗽,渴欲饮水,饮水则呕,脉弱而滑,栝蒌茯苓贝母枳实汤主之。”
伤暑,发热,无汗,水行皮中故也,脉必浮而滑,先以热水灌之,令汗出,后以竹茹半夏汤①与之。
①“竹茹半夏汤”:湘古本作“竹茹栝蒌根茯苓半夏汤”,方同。
太阳中热者,暍是也,其人汗出,恶寒,身热而渴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太阳中暍,身热、疼、重,而脉微弱者,以夏月伤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,猪苓加人参汤主之;一物瓜蒂汤亦主之。
凡病暑者,当汗出。不汗出者,必发热;发热者,必不汗出也。不可发汗,发汗则发热、烦躁、失声,此为肺液枯。①息高气贲者,不治。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加”字。
伤暑,夜卧不安,烦躁,谵语,舌赤,脉数①,此为暑邪干心也,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②主之。
①“脉数”:湘古本作“脉当数”。②“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”:湘古本作“黄连半夏石膏汤”,方中无甘草。
太阳中暍,发热,恶寒,身重①、疼痛,其脉弦细芤迟。小便已,洒洒然毛耸,手足逆冷;小有劳,身即热,口开,前板齿燥。若发汗,则恶寒甚;加温针,则发热甚;数下之,则淋甚。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②。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而”。②“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”:湘古本作“宜当归四逆汤”,且方中有“人参四两,附子一枚”。从一些临床医案来看,此条“手足逆冷”为热厥,湘古本处方应误。
伤暑,脉弱,口渴,大汗出,头晕者,人参石膏汤主之①。
①“人参石膏汤主之”:湘古本作“宜用竹叶石膏人参黄连半夏汤”,方同。
伤暑者,头不痛。头痛者,风也;头重者,湿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