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武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茯苓三两、芍药三两、生姜三两(切)、白术二两、附子一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重量换算 >>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若咳者,加五味子半升,细辛、干姜各一两①;若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一两②;若下利者,去芍药,加干姜二两;若呕者,去附子,加生姜足前成半斤。

①“细辛、干姜各一两”:宋本作“细辛一两,干姜一两”;湘古本作“细辛一两,干姜二两”。②“若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一两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”。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  • 太阳病,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
  •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
  • 少阴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为有水气,其人或咳,或小便不利①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。
    ①“或小便不利”:涪古本同桂本;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或小便利”。
  • 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涪陵古本 :玄武汤

    茯苓、芍药、生姜 各三两,白术二两,附子一枚(炮,去皮)重量换算 >>

    合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。

    咳者,加五味子半升、细辛一两、干姜一两;小便自利者,去茯苓;下利者,去芍药,加干姜二两;呕者,去附子,加生姜足前为半斤;利不止,便脓血者,宜桃花汤。

    出自《外台秘要》·唐 :伤寒小便不利方

    茯苓(三两) 白芍药(三两)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) 白术(三两)生姜(三两,去皮)重量换算 >>

    右五味切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。

   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,细辛一两、干姜一两;若小便自利者,去茯苓;若下利者,去芍药,加干姜二两;呕者去附子,加生姜,足前成半斤。

    忌酢、猪肉、桃李、雀肉等。

   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自下利者,此为有水气,或咳,或小便自利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方

    出仲景《伤寒论》。

    名家注解

    方中行曰:「真武者,北方阴精之宿,职专司水之神,以之名汤义取之水。然阴寒甚而水泛滥,由阳困弱而土不能制伏也。是故术与茯苓燥土胜湿,芍药、附子利气助阳,生姜健脾以燠土,则水有制而阴寒退。药与病宜,理至必愈。水寒相搏则咳,细辛、干姜之辛散水寒也。既散矣,肺主咳而欲收,五味子者酸以收之也。茯苓淡渗而利窍,芍药收阴而停滞,非下利者所宜,故去之。干姜散寒而燠土,土燠则水有制,故加之。呕,气逆也,去附子以其固气也,加生姜以其散气也。」

    张璐玉曰:「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,所以首推术、附,兼茯苓、生姜,运脾渗湿为要务,此人所易明也。至用芍药之微旨,非圣人不能。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病,而实缘水饮内结,所以腹痛自利,四肢疼重,而小便反不利也。若极虚极寒,则小便必清白无禁矣,安有反不利之理哉!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,真阴亦已素亏,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,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!即如附子汤、桂枝加附子汤、芍药甘草附子汤,皆芍药与附子并用,其温经护荣之法,与保阴回阳不殊,后世用药,能获仲景心法者几人哉!」

    程郊倩曰:「真武汤之治咳,以停饮与里寒合也。小青龙之治咳,以停饮与表寒合也。」

    《活人书》类篡云:「凡发汗过多,筋惕肉瞤,振摇动人,或虚羸之人微汗出,便有此证,俱宜服真武汤以救之。」

    王氏《易简方》:「此药不惟阴证伤寒可服,若虚劳人憎寒壮热,咳嗽下利,皆宜服之,因宜名固阳汤。增损如前法。」

    《医学入门》:「滑伯仁治一妇,暑月身冷自汗,口干烦躁,欲卧泥水中,脉浮而数,按之豁然虚散。公曰:『脉至而从,按之不鼓,为阴盛格阳,得之饮食生冷、坐卧风露。』乃与真武汤冷饮,三服而愈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