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病温,治不得法,留久移于三焦。其在上焦,则舌蹇、神昏,宜栀子汤;其在中焦,则腹痛而利,利后腹痛,唇口干燥,宜白虎加地黄汤;其在下焦,从腰以下热①,齿黑,咽干,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②。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甚”。②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”:湘古本作“百合地黄汤加丹皮半夏茯苓”,方同。
栀子十六枚(擘)、黄芩三两、半夏半升(洗)、甘草二两重量换算 >>
上四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取二升半,去滓,内三味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温再服。
温病脉证并治第六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甚”。②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”:湘古本作“百合地黄汤加丹皮半夏茯苓”,方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