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|桂枝附子茯苓丹皮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 :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

茯苓半斤、桂枝四两、甘草二两(炙)、大枣十五枚(擘)重量换算 >>

上四味,以甘澜水一斗,先煮茯苓减二升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  • 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也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  • 肾脏结,少腹硬,隐隐痛,按之如有核。小便乍清乍浊①,脉沉细而结,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②;若小腹急痛,小便赤数者,此为实③,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④。
    ①“乍清乍浊”:湘古本作“时清时浊”。②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”:湘古本作“桂枝附子茯苓丹皮汤”。③此处湘古本有“脉当沉紧而急”。④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”:湘古本作“附子桂枝黄柏丹皮茯苓汤”。
  • 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湘古本 :桂枝附子茯苓丹皮汤

    桂枝二两、附子一枚(炮)、茯苓三两、丹皮三两重量换算 >>

    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。

    名家注解

    成无己曰:「茯苓以伐肾邪,桂枝能泄奔豚,甘草、大枣之甘滋助脾上以平肾气。煎用甘澜水者,扬之无力,取不助肾气也。」

    吴遵程曰:「汗后余邪挟下焦邪水为患,故取桂枝汤中之三以和表,五苓散中之二以利水。」

    《伤寒论识》:「甘烂水之烂与炼同,所谓以杓扬之是也。《灵枢》半夏汤,以流水千里之外者八升,扬之万遍,取其清五升,亦同谓之甘烂者,言炼之使甘也。甘烂水,一名劳水。」

    孙思邈曰:「治五劳七伤羸弱之病,煎水宜陈芦劳水,取其水不强,火不盛也。盖此方及《金匮》治胃反呕吐半夏用之者,皆取和缓之义。」

    陈古愚曰:「欲速诸药下行。按《诗》云:『扬之水,不流束薪。』盖其力劳乏则性柔弱,不能浮木。此取其速泄下焦之水邪,而不动上焦之津液也。」

    《证治摘要》:「苓桂甘枣汤治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,按之腹痛冲胸者,累用累验。」

    《时还读我书续录》:「苓桂甘枣汤治澼囊累年不愈,应如桴鼓,妙不可言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