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枝汤

出自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

桂枝三两(去皮)、芍药三两、甘草二两(炙)、生姜三两(切)、大枣十二枚(擘)重量换算 >>

上五味,㕮咀①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。适寒温,服一升。

服已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。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,病差,停后服,不必尽剂。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。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令三服尽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。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三剂。禁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

①此处湘古本有“三味”。

湿病脉证并治第九
  • 湿气在外,因风相搏,流于经络,骨节烦疼,卧不欲食。脉浮缓,按之涩,桂枝汤微发其汗,令风湿俱去;若恶寒,身体疼痛,四肢不仁,脉浮而细紧,此为寒气并,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
  • 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,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
  • 太阳病,头痛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
  • 太阳病,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,可与桂枝汤,方用前法;若不上冲者,不可与之。
  • 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温针,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汤不可与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
  • 桂枝汤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、发热、汗不出者,不可与也。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  • 若酒客病,亦不可与桂枝汤,得之必呕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  • 凡服桂枝汤吐者,其后必吐脓血也。
  • 太阳病,初服桂枝汤,反烦、不解者,先刺风府、风池,却与桂枝汤①。
   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则愈”。
  • 太阳病,服桂枝汤后,大汗出、脉洪大者,与白虎汤;若形似疟、一日再发者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。
  • 太阳病,服桂枝汤后,大汗出、大烦渴,脉洪大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    此条宋本与湘古本作“服桂枝汤,大汗出后,大烦渴,不解,脉洪大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”
  • 太阳病,服桂枝汤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、翕翕发热;无汗,心下满、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  • 伤寒,脉浮,自汗出、小便数、心烦、微恶寒、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,此误也,得之便厥。咽中干、烦躁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;若厥愈、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;若胃气不和、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;若重发汗、复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
  • 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。
  • 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;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。
  • 太阳病,先发汗不解,而复下之,脉浮者,不愈。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脉浮,故知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。
  • 病人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,卫气不谐也。所以然者,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,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也。复发其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
    此条宋本与湘古本作“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,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。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,复发其汗,荣卫和则愈,宜桂枝汤。”
  • 病人脏无他病,时发热、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先其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
  • 伤寒,不大便六七日,头痛有热者,与承气汤;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里,仍在表也,当须发汗,①宜桂枝汤。
    ①此处宋本与湘古本有“若头痛者必衄”。
  • 伤寒,发汗已解,半日许复烦,脉浮紧①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。
    ①“脉浮紧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脉浮数”。
  • 发汗、若下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;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
  • 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;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汤,救表宜桂枝汤。
  • 太阳病,发热,汗出者,此为荣弱卫强,故使汗出。欲救邪风者,宜桂枝汤。
  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
  • 伤寒,大下后,复发汗,心下痞,恶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。当先解表,后攻其痞。解表宜桂枝汤,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。
  •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  • 阳明病,脉迟,汗出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
  • 病人烦热,汗出则解,又如疟状,日晡所发热者,属阳明也。脉实者,宜下之;脉浮大①者,宜发汗。下之与大承气汤,发汗宜桂枝汤。
    ①“脉浮大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脉浮虚”。
  •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
  • 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
  •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  • 下利,腹胀满、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。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
  •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
  • 吐、利止,而身痛不休者,当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汤①。
    ①此处湘古本有“小和之”。
  •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
  • 师曰:妇人得平脉,阴脉小弱,其人呕,不能食,无寒热,此为妊娠,桂枝汤主之。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。设有医治逆者,却一月加吐、下者,则绝之。
  • 名家注解

    李东垣曰:「㕮咀古制也。古无铁刃,以口咬细,令如麻豆煎之。今人以刀剉细尔。」

    方中行曰:「微火者,取和缓不猛而无沸溢之患也。歠,大饮也。漐漐,和润而微汗之貌。不可,禁止之词。如水流漓,言过当也。病必不除,决言不遵节制,则不效验也。」

    徐灵胎曰:「温覆一时许,令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,此解肌之法也。若如水流漓,则动荣气,卫邪仍在。桂枝汤全料谓之一剂,三分之一谓之一服。一服即汗不再服,无汗服至二三剂,总以中病为主。后世见服药得效者,反令多服,无效者即疑药误,又复易方,无往不误矣。」

    张令韶曰:「汗乃中焦水谷之津,故歠粥以助药力,谷精通而津液通矣。禁生冷等物者,恐中气虚,生冷之物能伤脾胃。」

    《本草纲目》:「大蒜、小蒜、韭、胡荽、蕓台为五辛。五辛气臭,与药畏反,故禁之。」

    成无己曰:「《内经》曰:『辛甘发散为阳。』桂枝汤,辛甘之剂也,所以发散风邪。《内经》曰:『风淫所胜,平以辛,佐以苦甘,以甘缓之,以酸收之。』是以桂枝为主,芍药、甘草为佐也。《内经》曰:『风淫于内,以甘缓之,以辛散之。』是以生姜、大枣为使也。桂枝用姜枣不特专于发散,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,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。」

    陈古愚曰:「桂枝辛温阳也,芍药苦平阴也。桂枝又得生姜之辛,同气相求,可恃之以调周身之阳气。芍药而得大枣、甘草之甘,苦甘合化,可恃之以滋周身之阴液。师取大补阴阳之品养其汗源,为胜邪之本,又歠粥以助之,取水谷之津以为汗,汗后毫不受伤,所谓立身于不败之地,以图万全也。」

    黄竹斋按:方名桂枝汤者,君以桂枝也。桂枝味辛气香而性温,善能杀菌,功用在皮,能引诸药达于肌腠以解寒凝驱风邪。臣以芍药之苦平,生血兼行经络之痹滞,君臣相须,以奏通经宣阳之绩。使以甘草之甘平,调和诸药,交通荣卫。佐以生姜之辛,温胃散寒以止呕。大枣之甘,健脾补虚以生津。且姜枣合则生津而不腻,桂芍均则解表兼和里。诚解肌补虚,除风散寒,调和荣卫之圣方也。

    柯韵伯曰:「此为仲景群方之魁,乃滋阴和阳,调和荣卫,解肌发汗之总方也。凡头痛发热,恶风恶寒,其脉浮而弱,汗自出者,不拘何经,不论中风、伤寒、杂病,咸得用此发汗。若妄汗妄下,而表不解者,仍当用此解肌。如所言头痛发热,恶寒恶风,鼻鸣干呕等病,但见一证即是,不必悉具,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。愚常以此汤治自汗、盗汗,虚疟、虚痢,随手而愈。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,与后人分门证类使无下手处者,可同年而语耶。」

    《总病论》:「凡桂枝汤证,病者常自汗出,小便不数,手足温和,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,覆之则温,浑身热微烦而又憎寒,始可行之。若病者身无汗,小便数,或手足逆冷,不恶寒,反恶热,或饮酒后,慎不可行桂枝汤也。」

    《医醇賸义》:「桂枝汤治风从外来,久客于络,留而不去,此方主之。」

    李东垣曰:「仲景制此汤,以桂枝为君,芍药、甘草为佐。小建中汤,以芍药为君,桂枝、甘草佐之。一则治其表虚,一则治其里虚,各有主用也。后学当触类而长之。」

    公众号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    公众号二维码

   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